5.明清大黄山
经过汉唐宋元的反复开发和气候干旱雨量减少,明清时期焉支山生态环境已大不如前,森林被伐,面积大为减少,植被萎缩,名贵的胭脂花已在史书中消失,大黄、羌活、甘草、灵芝等多种中药材成了人们采挖的对象,焉支山改名为大黄山。上述药材河西各地都有出产,惟大黄山的大黄个体最大、品质最佳,有锦纹,号称药中将军。明清地方志中说:“凉州西有大黄山,产大黄,状甚怪,茎可七八尺,苞可六七寸。有李将军(李广)以大黄(弓箭)射虏,其威棱如此。”清代宋弼诗赞:“叶大风裁铺绿云,长茎五尺虎班纹;奇形合得将军号,破隘谁争第一雄。”河西大黄在西方各国非常驰名,据《本草》记载“:西夷人畜俱赖以食用,故其入贡还,辄满载以归。”大黄、甘草等药材被西方商人辗转运销到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各国,仅运到莫斯科就能大赚其钱,因而成为西方商人大量收购、走私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路途遥远,多次倒手,西方的书上搞不清原产地,误记为产于黑海之滨,不知大黄的故乡是黑河之滨的大黄山。明朝政府发现大黄走私问题严重,下令禁止时,离口岸嘉峪关最近的肃州大黄已断根绝苗,大黄山损失也十分惨重。清代大黄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荒戍几人家,如棋剩残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黄山北坡尚存整片松林,南坡还有柏树,雨水多的年份,山麓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目前的大黄山只在北坡西段有一片原始林,被甘肃省列为国家森林公园保
护,其他地段已经或正在荒漠化、沙漠化,胭脂山、青松山、大黄山等名称都已名不副实,成为历史。有关部门已亡羊补牢,封山育林,争取恢复生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