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西走廊概况
从地图上看,黄河流出青藏高原后,从甘肃兰州到内蒙古临河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有河东、河西之说。西出兰州,沿312国道西行约50公里,在一个叫河口的地方过了黄河,就算是河西了,但还不是走廊。继续向西北行过了乌鞘岭,才算进入“河西走廊”。在兰州以北150公里的景泰县,也是传统的渡口,过了黄河就进入河西走廊,而不必翻越乌鞘岭。走廊东起乌鞘岭,西北至疏勒河、党河下游,走廊南山是祁连山脉,走廊北山是北山山地,走廊东西长1120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200公里,面积270179.58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1000~1500米,沙、碛、戈壁间绿洲断续分布,间有相对高度200米左右的低山。植被类型为平原和山地的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草甸和沼泽。气候十分干旱,年降水量约141毫米。
走廊东端的乌鞘岭是我国东、西地理分界线;走廊中的焉支山和嘉峪山是走廊东、中、西三部分的两个地理分界线。焉支山是东部石羊河水系和中部黑河水系的分水岭。焉支山和北山之间仅宽数公里的通道中,有历史上著名的峡口要塞;焉支山与南山之间20公里宽的大草滩上,有世界最大的军马场。除了焉支山两侧,走廊东部和中部的宽度为数十公里至150公里。嘉峪关市境内的嘉峪山是走廊中部黑河水系和西部疏勒河水系的分水岭。嘉峪南山是祁连山的一段,嘉峪北山是北山向南突出的黑山,两山之间的嘉峪宽10余公里,嘉峪中还有一些低山,实际可通行地段只有数公里,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段,古称“河西第一隘口”。隘口正中是嘉峪关城堡。走出嘉峪隘口,走廊逐渐加宽,最西端敦煌南北山之间的宽度达200公里,是走廊最宽的地段,再向西进入广袤无垠的新疆。从整体观察,河西走廊就像一个细长而口大的瓶子,瓶底是乌鞘岭,瓶腹是走廊东部和中部,大黄山是系在瓶腹中间的腰带,瓶颈是嘉峪,走廊西部是喇叭形瓶口,张口比瓶腹还大。
在历史时期,河西的地域概念比现在大,东界黄河,西达罗布泊,南跨青海,北据居延,包括走廊周边地区,如北山外的居延盆地及阿拉善高原,南山西端的苏干湖盆地,有时还包括青海湖地区。秦汉之前,河西走廊是西戎地,称为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汉代的河西称为凉州,“河西四郡皆统于凉州刺史”。西汉武帝开疆以后,为开辟玉关通道的需要,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武威郡治武威县,在今民勤境内,后来南迁姑臧,即今武威,其他三郡都是现址。后来又在兰州永登一带增置金城郡,所以又有河西五郡之说。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先后建立五凉政权,人们常以五凉之一的西凉指代河西。唐代在河西走廊设置凉州(武威,也泛指河西)、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瓜州)、沙州(敦煌)等州,统归凉州都督府、河西节度使府管辖。宋代河西属西夏国,西夏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中之一,以甘州、肃州两州首字为名,是以“甘肃”作为河西政区之始。元代在河西置甘肃路,后来把河东也包括在内,改置甘肃行中书省,甘肃作为省名始此,沿用至今。黄河以西仍称河西,中国人称河西走廊,外国学者多称甘肃走廊。文艺作品中则称细柳,语出王充《说日》———“儒者论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因河西多生细叶柳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