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有“千里路上不运粮”之说,尤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条件下,戍卒和商旅的后勤供应靠内地运粮是不可能的。西汉政府根据后将军赵充国的建议,实行移民屯田的对策,解决了戍卒和过往商旅的粮食供给,保障了玉关道的畅通。西汉之后,东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各代都因袭西汉开创的屯田之策,乃至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至今担负着保卫西疆的重任。
玉关道的后勤_玉门关和玉关道
1.玉关道的后勤
河西走廊远离中原内地,玉关道长1200公里。俗有“千里路上不运粮”之说,尤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条件下,戍卒和商旅的后勤供应靠内地运粮是不可能的。西汉政府根据后将军赵充国的建议,实行移民屯田的对策,解决了戍卒和过往商旅的粮食供给,保障了玉关道的畅通。屯田分军屯和民屯,军屯是戍卒一面戍边,一面垦田种粮,平时屯田、战时打仗;民屯是从内地移民实边,开荒种地,政府提供种子、耕畜和农具,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消费,其余供给过往旅客和军队食用。
西汉之后,东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各代都因袭西汉开创的屯田之策,乃至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至今担负着保卫西疆的重任。西汉屯田规模很大,河西各地“莫不作田”[13]。以后历代越来越大,明初约130万亩,正统时约230万亩,清雍乾390万亩,嘉道后420余万亩。若以明初为1,则正统为1.7,乾隆为3,嘉道为4,400年增加4倍,[14]开始向“板荒碱滩垦殖”,有“人满地减之忧”。当代耕地达到1000万亩,是明清的2.4倍,西汉的3.5倍,自然绿洲所剩无几,只有290万亩,[15]占耕地面积的3.4%,有一半绿洲的耕地已开垦至绿洲以外的荒漠带,成为沙尘暴的新尘源。
西汉屯田是河西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游牧经济从此进入农耕经济,在河西开创了新纪元,创造了辉煌的甚至“甲于内郡”的古代农业文明,至今河西依然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