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甘镇三州明长城
《肃州志》记:“自东大乐口于迤北入祖山至破山等口十三处,虏骑出没无常,尤为要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巡历诸险,于诸口各设壕堑、榨垒以扼寇害。”《重修肃州新志》记:“按旧志载,肃州所管边墙一道,西南自嘉峪关所管讨来河岸东起,东北至下古城所管东河深止,共长一百四十里。山壕一道,自东河深起,至肃镇界牌墩止,长二十八里。其水头、哨路分属各堡。嘉峪关堡所管边墙二截,南自讨来河岸东起,东北至野麻湾界止,长三十五里。新城堡所管边墙一截,东自两山口界起,西至野麻湾止,共长三十里。两山口堡所管边墙一截,东自下古城界起,西至新城堡界止,共长三十里。外有金塔寺、野麻湾近边所管,旧志无载。又记历年修筑缘由、丈尺等类,今亦附录:西长城即嘉峪关南北延长而西向之长城也。古时遗迹倾圮,嘉靖十八年大学士翟銮行边,与兵备道李涵建筑,南自讨来河,北尽石关儿,共长三十里。北长城即在肃州城北三十里之长城也。中有暗门,军戍出入,东西长七十里。先时参将彭清修筑,仅高一丈三尺,厚五六尺,嘉靖中杨博重修。旧志云:东西南北四路,嘉峪关起,镇夷千户所止,边墙、崖榨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丈,计七十五里二百六十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1572)修完(原志注:七十五里讹,实九十里二百七十步)。自新城儿东长城(笔者注:即彭清修筑,杨博重修的北长城)西头起,嘉峪关北边墙新腰墩止,边墙一万九百八十四丈,底阔八尺,顶阔二尺五寸,实台高一丈,垛墙二尺,共高一丈二尺,随墙大、中墩二座,万历元年(1573)修完。自下古城迤北东长城角墩起,靖虏墩东壕头临水河北岸止,……边墙、崖榨二千六百四十六丈,内边墙底阔一丈,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二尺,垛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崖榨高三丈,阔二尺。万历二年修完。下古城迤东自靖虏墩起,苦水界牌止,边壕长五千八百二十丈,俱口阔三丈,深至见水为止,底阔一丈,两岸筑土堰各一道,底阔四尺,顶阔一尺五寸,高五尺。又于通贼隘口嘉峪关迤北水关儿口适中,金佛寺堡白家湾,下古城堡东北大口子,添墩三座。邦接嘉峪关迤北水关儿旧墙一截,长四十四丈,底阔一丈,顶阔六尺,共高一丈五尺。”[29]
高台境内的西路长城有“镇夷边墙一道,西至本营山咀墩起,东至胭脂堡张家湾,接连高台营界止,共长一百五十六里。镇夷所东路,壕头塘长城头起,黑河西岸止,边墙壕榨五千一百七十四丈,计二十八里二百六十八步。都御史廖逢节议筑,隆庆六年修完。镇夷城东边墙,直抵高台边界七十余里”。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杨博委操守胡琏修。[30]现在的长城遗迹西起黄土墩,经杨家井、石泉子至白明塘水库,共长72公里,白明塘水库至胭脂堡已无遗迹。
“又界牌塘另筑边墙一节,长三十四丈,底阔一丈,顶阔四尺,实台高一丈二尺,垛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这段长城位于高台县与酒泉市交界处,尚存土台。高台“东路长城有高台营北边墙一道,东至六坝夹山墩起,西至十坝马圈塘墩止,计通长六十里,共长一万一千七百丈,接连镇夷堡交界。平川营北边墙一道,东自平夷堡亚子墩起,连接甘州城守营交界,西至五坝二塘墩止,接连高台营交界,通长一百二十里,共计二万一千六百丈”。志书记载的长城全长90公里,现只存八坝至十坝间一段,长7.2公里。
临泽县、张掖市境内长城遗迹无存。据《甘镇志》记载:“镇城西北东南四路,板桥堡起,至明沙窝止,边墙壕榨二千八百一十二丈,计一十五里二百四十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修完。自板桥堡起,至镇夷峡止;自板桥堡小羊台起,暗门塘止;又靖安堡寺儿大起,明沙堡明沙口止;又柳树堡丁家湾起,西空止;又平川堡扛腰墩起,涝池墩止;又四坝王家坟起,水洞塘止,边墙、边榨共三千一百八十七丈。内边墙底阔八尺,顶阔二尺五寸,实台高三尺,裙墙三尺,连旧墙共底阔一丈二尺,顶阔五尺,高一丈六尺。边榨底二丈三尺,顶阔八尺,实台高二丈八尺,裙墙五尺,共高二丈三尺。”
山丹县境内的长城保存完整。“自山丹教场起,古城窳界止,墙壕、崖榨、叠水石梯、叠木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许,计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修完。自山丹教场起,石峡口东暗门止,边墙共一万七百一十四丈四尺,大墙底阔一丈二尺,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三尺五寸,裙墙三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中墙底阔八尺,顶阔四尺,实台高一丈二尺,裙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山丹县境内的长城遗迹西起山丹县城东,经峡口至与永昌县交界的定羌庙(绿花庙),与甘新公路平行排列,西段在公路南,东段在公路北。墙底残宽3至4米,顶残宽1至2米,裙墙残高1米,全长48公里。
《兰州府志》记: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以松山(今天祝县境)平定义筑新边。府同知冯询等,踏看得松山双墩子以东至红水河(今景泰县境)西四十里,有水可以筑墙。红水河以东三十里,具石山无土,不堪挑筑,应砌石墙。白滩墩至永安堡索桥三十里,川险间断,或筑墙,或挑浚,各相便宜。新边自靖虏卫县(今靖远县)黄河索桥起,至庄浪县界土门川,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芦塘、三眼井(景泰县境)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筑,仍按明初旧址,自镇番(今民勤)接宁夏中卫”。
【注释】
[1]《重修肃州新志》第92~93页。
[2]《重修肃州新志》第28~29页。
[3]《重修肃州新志》第617页。
[4]《重修肃州新志》第617页。
[5]《重修肃州新志》第617~618页。
[6]《重修肃州新志》第617~618页。
[7]《重修肃州新志》第619页。
[8]《重修肃州新志》第35页。
[9]《重修肃州新志》第23页。
[10]《重修肃州新志》第25~26页。
[11]《重修肃州新志》第25页。
[12]《重修肃州新志》。
[13]《敦煌县志》。
[14]《敦煌县志》。
[15]《敦煌县志》。
[16]《敦煌杂钞》。
[17]《重修肃州新志》第218页。
[18]《重修肃州新志》第218页。
[19]《重修肃州新志》第55页。
[20]《重修肃州新志》第35页。
[21]《重修肃州新志》第116页。
[22]《重修肃州新志》第216~219页。
[23]《重修肃州新志》第220页。
[24]《重修肃州新志》第214页。
[25]《重修肃州新志》第214~216页。
[26]《重修肃州新志》第40页。
[27]《重修肃州新志》第239、216页。
[28]《重修肃州新志》第222~223页。
[29]《重修肃州新志》第214~216页。
[30]《重修肃州新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