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寨
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山清水秀,生态优越,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仙县遂昌的青山绿水之间保存着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县调查登记的文物建筑有1064处,古村落有20多个,其中焦滩乡独山村、云峰镇长濂村、新路湾镇蕉川村保存的文物多,规格高,底蕴深厚,是遂昌的历史文化名村。
深山古寨——独山村
焦滩乡独山村位于遂昌县城西48公里的九龙山麓乌溪江畔。村东文笔峰、石梯峰高耸环卫,村西天马山孤峙江边,村庄由此而名“独山”。
独山又称“天马山”。山的西麓下临深潭,石壁如削,有小赤壁、栖灵岩、石楼、石户、石天窗、钻云墩、武夷洞、仙梯石、仙人濯足石等胜迹。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游览独山,作《赤壁望浦城》诗:
独山明代一条街(章建辉摄)
栖灵岩下碧泉分,石户天窗时出云。
夜踏仙梯满霞气,海光初映武夷君。
南宋孝宗年间,松阳县古市镇卯山后村叶法善的后裔——南宋尚书左丞叶梦得的曾孙叶峦迁居独山,繁衍发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村中叶以蕃考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一时村中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当地称之“独山府”。
明嘉靖二十年(1541),村人于天马山南北两端建造寨墙。南寨墙建有寨门谯楼,设人把守。村的北面有独山渡口,有人值守。南北寨墙护卫着村庄,人称“独山古寨”。如今尚存南寨墙,大块石垒砌,自天马山脚向南山坡蜿蜒,长110余米,高3.50米至1.00米不等,中段顶部宽1.84米。
村的南部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牌坊坐东朝西,三间四柱五楼,花岗石质,宽7.30米,高8.40米,歇山顶,翼角起翘。牌坊的石枋上浮雕双狮戏球、麒麟、凤凰等图案。明间大额枋上题刻“洊膺天宠”四个大字,意寓叶以蕃去世后,其父亲叶弘渊及家族再次受到朝廷的恩宠。石牌坊至今保存完整,199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年间,独山村叶澳与汤显祖结为好友。叶澳经常到县城和汤显祖一起诗酒唱和,汤显祖也多次应邀到独山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叶澳的两个弟弟叶梧、叶干也拜汤显祖为师。
独山牌坊
独山村中的叶氏宗祠于清雍正十四年(1736)重建,乾隆二年(1737)建成第三进三开间。清道光时扩建了第一、第二进,并在门前建祠坛。光绪年间将第二进改用石柱。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努力,形成现在叶氏宗祠规模。宗祠坐东朝西,面阔14.34米,进深42.80米,面积613.75平方米。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还是明代祠堂前的遗物。一进明间为戏台,两边设戏楼,20世纪70年代倒塌,1984年间修复改用人字形梁架。戏台边墙上有红军标语和旧时戏班演出题记。
叶氏宗祠南侧有一个小祠堂,又叫“葆守祠”。坐东朝西,建于清晚期,三进三开间,面阔10.20米,进深24.97米,面积254.69平方米。传说是一位取得功名的叶姓官人为纪念抚养他的丫鬟而建的家庙。官人称丫鬟叫“带姊”,至今,这个家庙的叶姓后裔沿袭称母亲都叫“带姊”。
如今,独山村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村街两旁房屋墙脚的卵石一排排地整齐排列,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因此享有“明代一条街”之誉。村中有叶氏宗祠、葆守祠、寨墙谯楼、正统九年井、隆庆元年井、未名古井、财神庙、栖灵岩摩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旌节牌门、叶尚同民居、蔡王庙等古建筑。1991年,独山村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状元文化——长濂村
云峰镇长濂村位于遂昌县城东12公里的濂溪畔。村周青山环抱,村前濂溪潆洄。村南有真武山,北有龟山,西南蛇山,东北赤尖山。濂溪自赤尖山下绕村前经过,在蛇山和龟山之间折成九曲环流,古有“七尖八坪九曲水”之称。村西蛇山岙间旧有城门“镇西楼”,进入城门,村庄豁然眼前,民间有“碰到长濂”之说。
长濂以郑姓为多,另有周、程等姓。南宋时,郑姓宾公徙居长濂,至明代为兴盛。隆庆五年(1571),郑秉厚(1535—1587)考中进士,历任江西南丰知县、吏科给事中、闽滇副宪、江西左参伯等职。他在村中建造宅第,人称“府堂”,亦称“相府”。期间,村中兴建大宅亭阁,景观蔚然。著名的有镇西楼、玉峰阁、双清阁、文昌阁、接官亭、公正亭、皆春亭、熙碑亭、玉泉亭、偕乐亭、敬义亭等。文人题咏长濂八景有:台山叠翠、濂水回澜、马鞍风韵、龟麓晴光、梅阁双清、松台一览、春町耕云、夏湄钩月等。
郑秉厚去世十几年后,鄞州的举人杨守勤仰慕其名,千里迢迢来到长濂,在长濂村西的鞍山书院一边任教,一边攻读。明万历三十年(1602),杨守勤进京会试,高中状元。据说,杨守勤考中状元为官后,还和长濂村人保持亲密的联系。如今,状元文化成为长濂村的历史名片。
长濂村呈块状聚落,村前濂溪,公路沿村边通过。村中主道路由祠堂前街和祠堂后街呈“丁”字形巷弄与主街曲折相接。旧村部分保持着历史的格局和传统风貌。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30多座,2005年3月,长濂村古建筑群——郑氏宗祠、郑秉厚府第、绣楼、蒙童书堂、滋德堂、宝俭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郑秉厚府第和滋德堂是明代建筑。建筑厅堂的柱子中间大,两头略小,古建筑学称“梭形柱”;柱子的顶部设坐斗,梁枋间设一组组的斗拱;柱础上半部圆凹,下半部圆鼓,称“质形础”;厅堂的梁下面浮雕花鸟图案。这些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
鞍山书院
郑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现存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筑。宗祠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两厢式,面积600多平方米。祠内第一进设戏台,戏台上部的梁下面高浮雕松鹤牡丹、百鸟朝凤等图案,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祠前两侧原有钟鼓楼,两墙边设跨路砖拱门。南侧为三开间的公正亭,亭名“公正”,处事公道,长濂名传乡里。
郑秉厚府第建于明万历初年,号“明德堂”,村人称“相府”。府第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品”字形,北侧有报房、一二道大门、马房和附屋,后部有绣楼和蒙童书堂,总占地面积1410平方米。二道石库门前的抱鼓石,青石质地,鼓面剔地突起雕刻“梅花双鹿”、“苍松蜂猴”、“松鹤同春”、“喜鹊登花”图案,工艺精细,寓意禄(鹿)、侯(猴)、寿、喜。
长濂村在近十多年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名村建设。2002年,长濂村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修复了鞍山书院,开发鞍山书院景区,被评为AA级风景旅游区、省五星级农家乐示范点。长濂村连续被评为丽水市十大文化名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
蕉荫山村——蕉川村
新路湾镇蕉川村,又称蕉村,位于遂昌县城北10公里。这里畈田平展开阔,周围山峦环绕,形成一个长椭形的小盆地。地形尤如芭蕉而称“蕉川”,又称“蕉村”。
清代晚期,在蕉川周家私塾教书的范作梅先生在《蕉川周氏宗谱序》中写道:“蕉之为物,善庇本根;川之为源,实为本始。蕉可种之,以成绿天;川能达之,以放四海。江海纳百川,天月印万川,其百其万,实在一本。”诗情画意的描述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理和丰富多彩的蕉川文化。
蕉川的周围青山环抱,风景秀丽。清代的《蕉川里景诗》记载,村边有灵峰文笔、泮岭醴泉、石上仙踪、月山牧笛、陇头晓雾、福圣晚钟、石潭明月、常乐晴岚、石笋挺秀、百花雅洞、七棋仙迹、荷石玄馥郁、金石丛林、香炉彩篆、日月华光、白石玄主人等景观。
蕉川有“周、叶、李、张”四大姓,最早周姓约于南宋年间迁居蕉川。蕉川有三支张姓,都是唐代右丞相张九龄的后裔。
传统的蕉川板龙是遂昌最大的板龙,有一百多节,长二百多米。传说遂昌的城隍老爷娶了蕉川人的女儿,蕉川板龙元宵节到县城舞龙时,城隍庙要给赏。
蕉川村有古建筑41处,其中民居15处,祠堂殿宇8处,古井12处,桥亭等6处,是全县保存文物建筑最多的村。2009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蕉川潘家大屋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蕉川的潘家大屋(含潘家粮仓)、叶氏宗祠、七间大屋、周家大屋、周氏祠、叶炳林民居等六处乡土建筑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蕉川的民居呈东西向长条形布列,村路蜿蜒,将民居串联在一起,形似蕉川板龙。其传统民居和祠堂多坐南朝北,与传统的中国民居坐北朝南习俗相反。这是蕉川人根据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运用风水学原理设计的。蕉川的古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潘宅粮仓,由潘家大屋和潘家粮仓两个部分组成,建于清代中期。大屋有正屋、厨房、仓房和附屋,总面积953.64平方米。粮仓为一进五开间前后天井两厢式楼房和附屋,总面积317.16平方米。
潘家粮仓楼上为住房,装饰精致;楼下建木仓,便于管理。粮仓的东南部是晒场,稻谷晒干后挑到楼上,从楼板的活板入粮口倒入楼下的仓内。设计独具匠心,十分罕见。
蕉川村最大的建筑是周姓大屋,又称“聚和堂”,建于民国初期。现存有正屋、老三间、五间、新三间、后三间,总面宽39.99米,进深36.11米,面积1444.04平方米。20世纪50至80年代,周姓大屋曾作为蕉川乡政府办公驻所。
蕉川村旧时有20多口水井。现存有13口古井,井深2.10米至4.50米不等,水面至井口0.40米至2.00米不等。井口形状有圆形、方形等。村东南渡桥的蕉溪边古井,与溪水相隔不到一米,井口与溪面高差也只一米左右。涨水时节,溪水混浊了,井水则不受影响,“井水不犯河水”俗话在这里得到了实证。
蕉川村南渡桥边还有一个小型的砖塔式建筑——字纸库。民间有敬惜文字的传统,没用了的字纸要送到纸库中焚烧。古老的字纸库历经风霜,记述着乡村耕读传家的文明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