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丰碑——抗战胜利纪念堂
当抗日战争的烽烟散尽,饱受战争蹂躏之苦的昆明人民正在欢声鼓舞时,大家惊讶地发现,一座雄伟庄严的建筑已经矗立在市中心迭遭敌机轰炸,已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之上。于是,这座雄伟的会堂建筑便被称为“抗战胜利堂”。
这是一座庞大的宫殿式建筑。弧形的门廊,庄重舒展的前楼,拱形穹顶的大厅,高耸的后楼,组成一架巨大飞机的造型,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整座楼群采用传统歇山式琉璃瓦大屋顶、清式斗拱、飞檐凌空、彩画梁枋,配以西式风格的墙体及门窗,古典与现代并存,谨严而典雅,气宇轩昂,凝重优美。
“抗战胜利堂”所在地当时称为云瑞公园,这个地块有着不凡的身世。明代建昆明城,这里是镇守云南的总兵官沐氏的府邸;清代时,又是云贵总督府所在。直到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云南都督府为了表示与封建王朝的决裂,上了五华山,而原在五华山的师范学堂则迁至总督府旧址。两级师范学堂后改名昆华师范学校,1936年搬迁潘家湾新址后,这里又办起了省立云瑞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云瑞中学的师生被疏散到乡下,城内校址屡中敌机炸弹,断垣残壁,以至无法迁回。1944年下半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将废弃的原云瑞中学校址改建为云瑞公园,并在公园内建“志公堂”,以褒扬云南省主席龙云的治滇善政(龙云字“志舟”)。此举得到云南省临时议会的支持,并派员组成云瑞公园工程委员会负责建设事项。但龙云认为不妥,建议取名“中山纪念堂”。
云瑞公园及纪念堂的设计方案经公开投标后,采用了李华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是自上海迁昆明的陆根记营造厂。
这座建筑建设的同时,周边的道路和建筑也做了相应的改造,云瑞公园两侧辟为环抱公园的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并沿南面外围道路建两幢高大的弧形建筑,对面的甬道街道路也加宽了一倍至18米。两侧新建两层房屋,整齐划一,使得纪念堂更显肃穆庄严。以当时的条件,公园的建成不能不说是昆明建筑史上的奇迹。
抗战胜利纪念堂旧貌
昆明抗战胜利堂是全国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堂。生而逢时,恰逢盛会,这是一幢建筑的历史机缘。当时的省政府主席卢汉在“抗战胜利堂碑记”里写道:“吾滇本素称贫瘠,此役亦共饱艰难。回溯决战鲁南,乃至受降越北,中经缅境会师,继以滇西驱敌,再接再厉,可歌可泣。行者既糜顶踵于沙场,居者复竭脂膏于部屋,惟驰驱之恐后,期胜利之空前,邦人君子,谓不可无以纪念也。适辟云瑞公园,乃建斯堂。仰伦奂于重霄,齐光辉于二曜。”确乎如此。
八年抗战,3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在鲁南台儿庄战役、山西中条山保卫战以及江西、湖北、湖南等诸多战役中打出了威名,十万将士血染疆场。当敌军占领越南、缅甸之后,我省军民镇守滇南、滇西,抵御敌寇,保障了后方安全,同时,倾全力支持和协同以云南和其省会昆明为基地的中国远征军和驻华美国空军部队,取得缅北战役、滇西战役的胜利,并夺取了制空权。日本投降时,滇军将领分别在越南的河内、江西的九江和南昌三地代表中国人民受降。
云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唯一的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先后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输血管”,云南军民为保障这些“生命线”的连续通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内地广大地区被日寇占领,昆明成为大后方的重镇,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许多工厂企业也相继建立,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全国第三大工业生产基地,既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又保障了人民生活。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迁到昆明,使昆明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其中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大批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人才,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
昆明的抗战史,是中国人民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经云南省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决定,抗战胜利堂改名为“人民胜利堂”,并决定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而使得纪念堂的意义更加深远,内涵更为丰富。但是,抗战胜利仍然是其最重要的纪念主题之一。1995年2月,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览厅”在胜利堂前的广场上落成。这座历史的丰碑,包含了对抗日英烈的表彰和追念。
多年来,为了适应召开大型会议的需要,使用方曾对胜利堂进行改造,前后楼都有所加建,但平面布局和总体风格保持了原貌,鉴于它特殊的纪念价值和作为近代优秀建筑的典范,1996年,国务院以“抗战胜利纪念堂”的名称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