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铸造和纺织

铸造和纺织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各地出土的青铜制品上大多有清楚的铸造和加工痕迹,结合云南传统的青铜冶铸技术,可以揭示滇国青铜器制作工艺。蚀蜡铸造法称蚀蜡法,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这一先进的铸造工艺应起源于云南,到滇国时已经十分普遍。纺织场面贮贝器为我们展示了滇国纺织生产时的场景。
铸造和纺织_走进古滇国

十八、铸造和纺织

img39

铸造铜鼓

滇国时期手工业比较发达,如各种金属的冶铸,麻棉纺织及玛瑙、玉石和陶器、漆器、竹木器的加工制作等。

滇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数量最多的应该是金属冶铸业,大量的青铜器就是出类拔萃的杰作,如果没有一大批分工很细,技术熟练的工匠和专门的生产场所及必要的生产设备,是很难制作的。

目前滇池区域还未发现较完整的冶铸遗址(仅有零星的铸范),对研究滇国青铜器制作工艺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各地出土的青铜制品上大多有清楚的铸造和加工痕迹,结合云南传统的青铜冶铸技术,可以揭示滇国青铜器制作工艺。

滇国青铜器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冶炼技术、铸造技术和加工技术三个部分。

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从冶炼技术看,滇国工匠对青铜的铜锡合金的比例已有较准确的掌握。如青铜剑的含锡量约占20%左右,符合硬度的要求;铜鼓的含锡量为50%上下,既一定的硬度,也有相当的韧性,使其音域宽广,在反复打击中不致破损等。

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滇国工匠能够根据不同的器物,熟练地使用范模铸造法、蚀蜡铸造法、套接铸造法进行铸造。其中范模铸造法使用最广,铸造器物最多,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及兵器中的大部分包括铜鼓和牛虎铜案一类的器形和纹饰较复杂的器件以及铜柱等大型铸件都是用范模铸造。

蚀蜡铸造法称蚀蜡法,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这一先进的铸造工艺应起源于云南,到滇国时已经十分普遍。蚀蜡法铸造主要用于结构复杂的房屋模型,以及贮贝器盖面上有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蚀蜡法和范模铸造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内模是蜡制的,然后在蜡模上敷泥成范,并留出浇铸孔。外范稍干后,经高温焙烧,泥范内的蜡模即行熔化,蜡液便从浇铸孔中流出,此时范内就会形成一个与蜡模(亦即所要铸青铜器)形状完全相同的空腔。浇铸时,将铜液通过浇铸孔注入范腔。当范腔注满后,稍待冷却即剥去外范,一件既无外范分型线,表面又光洁美观的青铜器即已形成。实践证明,蚀蜡铸造法不仅在我国,在世界铸造史上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创新。

为了使青铜器更加美观和经久耐用,滇国的工匠们在铸好的青铜成品上又进行过一系列的加工。常见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锻打、模压、鎏金、镀锡、线刻、彩绘、镶嵌等。

滇国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及冶金业都很发达,唯独纺织技术较落后,与新石器时代没有太大的差别。纺轮和踞织机(腰机)仍为当时的主要纺织工具,纺织原料主要有麻、木棉、毛和丝。

其制作工艺是:先用纺轮将麻和木棉纤维捻合成线,绕线上板,然后上机织布。滇国的踞织机由经轴、分经杆、布轴、幅撑、打纬刀、投纬工具、背带、综杆等附件组成。织布时,借助织者腰、腿之间的张力,将经轴和布轴上的经线拉直,用分经棒按奇偶数分出上下,然后反复完成提综、投纬、打纬等动作,织成布幅。

布幅经过染色、晾干,即可制作衣裤裙装,有的还在纺织品的表面,依照绘制图案线条绣出人物、动物及花草,作为装饰。

纺织场面贮贝器为我们展示了滇国纺织生产时的场景。

此件贮贝器盖上铸有18个人,全为女子。器盖中央的女主人为监督者,通体鎏金,而且造型较其他人大。她的面前有捧巾和捧食物的侍奉之人,身后有为其执伞者,共3人。其他14人有着不同的分工,有6人用纺轮和踞织机进行织布,有的捻线、有的捧物执杼、有的验看成品。

参加纺织劳动的女子中,从发式服饰区分,有“椎髻短衣”的滇国女子7~8人,除滇人外,还有“椎髻长衫者”3~4人。“编发长衣”的昆明人2人。说明当时的纺织活动,是在女首领的监督下集体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