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太傅贾谊
贾谊,西汉洛阳人,未及弱冠即博古通今,以“诵诗属书”闻名于郡中,廷尉吴公将其荐于朝廷。汉文帝赏识其才华,将他召为博士,并在一年内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国事。当时贾谊正20出头,年少气盛,才华横溢,好论天下大事,建议改革制度,更定法令,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他资历过浅,锋芒太露,尤其是他的改革主张严重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故为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元老重臣不容,他们以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为由,散布谣言。当时汉文帝即位不久,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也就疏远贾谊。公元前176年,将他调离京城,派遣至湖南任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3年,汉文帝又将贾谊召回京城,任皇子梁怀王太傅。[1]汉文帝此时已皇位稳固,不想推行改革了。他虽然赞赏贾谊的才华,却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反而对他在长沙了解的巫楚文化非常感兴趣,想借此预测一下自己的皇位还可坐多久。故唐代李商隐作咏史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公元前169年,贾谊因梁怀王堕马而死,悲伤过度,英年早逝,时年33岁。汉武帝继位后,全面采纳贾谊提倡的削藩、盐铁论、重农抑商等主张,取得了改革的成功。贾谊长沙王太傅任期不过4年,但他作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史记》载,贾谊被排挤出京城,“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在赴长沙过湘江时写作了《吊屈原赋》,一来同病相怜,悼念屈原;二来借此宣泄内心的苦闷。此赋开始从正面对屈原的遭遇表示悼惜,接着以龙凤、骐骥等比拟贤者被谗害的命运。譬喻说完,全赋戛然而止,使读者自然体会到作者心烦意乱之情。贾谊谪居长沙第三年的某日,有猫头鹰入室,“长沙俗以鵩鸟入室,主人死”,正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以为自己死期将至,甚为伤感,于是写作了《鵩鸟赋》。此赋开始记述某日鵩鸟入舍,占卜后得到了“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的“策言”。然后借鵩鸟之口大发议论,阐明了齐生死,等荣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家思想。最后强调祸福生死乃芥蒂小事,不必忧虑!在作品中,贾谊用楚人的神巫思维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体现了贾谊所代表的中原仁德文化与南方巫楚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湖湘巫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赋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分骚体赋和散体大赋两种。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而后散体大赋盛于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代表作,《鵩鸟赋》则是汉代第一篇散体赋,对后来散体大赋的兴起影响很大。[2]这两篇作品也是湖南早期文学的标志性成就。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他写作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了避免秦亡的对策,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汉室400年的基业,为历代统治者必修的经典。他的《治安策》洋洋六千言,切中事理,提出了“礼义积而民和亲”、“德教洽而民气乐”的治国主张。曾国藩称为“千古奏议,推此篇为绝唱”。初任长沙王太傅的贾谊刚过27岁,但他作为中央派来的行政长官,其政治主张首次在长沙得到了实践。他指导长沙国丞相利苍“兴水利,倡农耕,办学校,教化民智”,使百姓安居乐业。其时正值“七国之乱”,贾谊劝诫长沙国靖王吴著不要参与其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其余的异姓诸侯都被剪除,换成了刘氏同姓王,唯独吴氏长沙国幸存。此外,他还极力改善长沙国与南越国的关系,加强长沙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使长沙国政通人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贾谊的经世致用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两宋时期的朱熹和张栻将经世致用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理学盛极一时,最终奠定了湖湘学派的根基。“实事求是”也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精髓。今天岳麓山脚下有著名的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其校训分别是“爱国务实”、“求真务实”,“务实”精神也是贾谊经世思想的传承。由此可见,从楚汉的屈原、贾谊到两宋的范仲淹、朱熹、张栻,再到近现代的曾国藩、黄兴、毛泽东,就是湖湘文化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屈、贾就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在长沙市太平街的太傅祠内有一古井,相传为贾谊所凿。据南北朝宋人盛弘之《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井,水深,上敛下大,状如壶,即谊所凿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故此井名“太傅井”或“壶井”。因杜甫曾有诗句“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后人将“长怀”二字刻在井石上,故该井又名“长怀井”。有人还从《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这句诗中体味出贾谊凿井另有意图。清朝刘元熙作《贾太傅古井歌》:“洛阳年少好才子,井渫不食我心悲。”意思是我凿下的好井井水洁净清澈,而无人饮用,比喻洁身自持,不为人所知。贾谊凿井,是在暗暗怨恨将他发落到长沙这卑湿之地的汉文帝吧。明成化年间,太傅井上修筑了贾太傅祠,形成了宅祠合一的格局。此后又屡经修缮,规模日宏。惜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宅、祠焚毁殆尽,仅留太傅井。沧海桑田,长沙作为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如贾太傅井也算一处建筑的话,则可算得上是古长沙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了,以此为地理坐标,可以探寻历代长沙城址的变迁。1999年,政府拨款重修贾谊故居,恢复贾太傅祠、太傅殿、古碑亭、寻秋草堂、门楼等建筑,还建有碑廊陈列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的3000首诗词。中国的传统民居大门两侧一般都有对联,贾谊故居却例外。这是因为贾谊地位太神圣,后人都不敢将自己的拙作挂在上面。明清年间,湖南历任巡抚撰写了许多对联,都未挂上去。2000年,贾谊故居向全球征集了1.5万多副对联,专家评审后也未选出满意的大门联,因此至今阙如。
【注释】
[1]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58.
[2]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214-2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