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罗钟江左声罗含论

罗钟江左声罗含论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含更生论罗含,字君章,号富和,东晋耒阳人。罗含也因才冠荆楚,被誉为江左名士。罗含任长沙相时,热心于史地研究,于345年撰写了《湘川记》本,该书文辞优美,详细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在哲学方面,他针对当时关于神灭和神不灭的争论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撰写的《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更生论》写成后,流传很广,并引起新的哲学争鸣。
罗含更生论_乡土湖南

罗含更生论

罗含,字君章,号富和,东晋耒阳人。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一生性情豁达。荆州庾亮任他为江夏郡从事,并称他为“湘中之琳琅”。继任荆州刺史桓温又任其为州别驾,赞之为“荆楚之材”、“江左之秀”。此后,罗含历任尚书郎、征西参军、宜都太守、廷尉、长沙相等文武官职。晚年辞官归里,皇帝特许其门前置行马,钦定“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轿过要步行”。罗含在当时可谓享受到了作为人臣莫大的殊荣。

罗含为官清廉,恪守“文官不要钱”的信条。他任荆州别驾时,在城西小洲上结草为庐,伐木作床,编苇为席,布衣粗食,廉政勤政,率先垂范。他虽然出身文官,却“文挂武帅”,具有“武官不怕死”的气概。史载,桓温督荆梁二州军事时,举荐罗含为征西参军。他在平定叛乱中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克敌制胜。罗含也因才冠荆楚,被誉为江左名士。罗含任长沙相时,热心于史地研究,于345年撰写了《湘川记》本,该书文辞优美,详细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在哲学方面,他针对当时关于神灭和神不灭的争论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撰写的《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更生论》首先引向秀之言,认为“天”是“万物之总和”,人则是“天中之一物”。这种“天”的概念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因素。“更生”,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更生论》认为:“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即认为“天”是无穷的,而事物是有限的,“天”之所以无穷,是因为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是辩证的发展观。那么万物怎样“更生”呢?罗含认为:“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途;贤愚寿天,还复其物。自然贯次,毫分不差。”“天地虽大,浑而不乱;万物虽众,区已别矣。”也就是说,有与无,我与彼,不能转化;事物只是在“聚散隐显”,即只有形式变化,不是一种质的转化。这又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罗含强调:“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旧。”[1]即高门大族永远是高门大族,部曲、佃客、奴仆永远是部曲、佃客、奴仆,即使“更生”一百世也不能易位。很明显,罗含的哲学是维护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为世家豪族服务的哲学。关于“更生”,罗含还进一步发挥:“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未之思也,岂远乎!”他目睹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预言中国必将重新统一。

《更生论》写成后,流传很广,并引起新的哲学争鸣。长沙太守孙盛撰《与罗君章书》,一方面肯定《更生论》“括囊变化,穷极聚散”的辩证法观点,同时指出其不足,他认为:“形既分散,知亦知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孙盛特别强调“化”字,认为高门大族可能变成部曲、佃客,部曲、佃客可能化为高门大族,帝王将相均可起自寒微。他代表当时“寒门”、“寒族”的利益,比罗含的观点更具有进步性,更合乎辩证唯物主义。[2]

罗含死后,人民在耒阳西湖亭侧建罗含庙,后改为“相公祠”,祠有门联:“派衍淝阳秀钟江左,声蜚东晋曲重西湖。”清代宋世煦撰《题罗含》诗:“淝阳著述仰宏才,气节文章动上台。负异无渐江左秀,怀奇岂独楚南才!庭前兰芷时争羡,湘水琳琅世共抬。儒雅风流今已矣,几人感奋意深哉!”

【注释】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见: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268.

[2]郑佳明.历代名人记长沙文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2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