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陶渊明的桃花源,你知道吗?

陶渊明的桃花源,你知道吗?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桃源仙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兵连祸接,“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1]“乃至男不被养,女无匹对”,到处一派残破景象。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桃花源记》篇幅不长,假托武陵一个渔夫寻访桃花源的经历,虚构了一个忽隐忽现、似真亦幻的人间仙境。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但其创作原型在武陵桃源却是真实的。
桃源仙境_乡土湖南

桃源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连祸接,“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1]“乃至男不被养,女无匹对”,到处一派残破景象。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29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令等职。因抱负不能施展,又不愿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便于41岁时弃官归隐,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以后,他创作了《归园田居》、《饮酒》、《采菊》等优美诗篇。在这些诗作中,田园被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极力描绘的牧歌般的田园生活,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桃花源记》篇幅不长,假托武陵一个渔夫寻访桃花源的经历,虚构了一个忽隐忽现、似真亦幻的人间仙境。全文如此:“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在这世外桃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喧闹,没有斗争,人人劳动,平等自由,令人神往。

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但其创作原型在武陵桃源却是真实的。陶渊明虽然晚年长期隐居于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但他祖辈数代曾在湖南活动,曾祖陶侃的墓也在长沙,叔父陶淡、从兄陶烜是长沙榔梨镇陶公庙的“真人”。因此,他以常德桃花源为创作题材也就不足为怪了。晋代,武陵源有桃源山,山上建桃源观。唐宋文人王昌龄、刘禹锡、李群玉、杜牧、王安石、梅尧臣、王十朋等先后慕名到此怀古寻幽,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刘禹锡留下了“桃源佳致”的石碑和《游桃源一百韵》长诗。[2]963年,宋太祖诏令从武陵县析出桃源县,县治设于沅水北岸今漳江镇,“桃花源”进一步得到官方认可。千百年来,桃花源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前去寻访,道家方士更是将这里称为“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历代增建楼台观阁,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因此,桃花源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而闻名于世。现在,桃花源开发了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面积达157平方公里。桃花源如同“香格里拉”一样,也是外国人向往的理想世界。每年4月桃花盛开时节,海内外游人慕名前来寻访这优美的人间仙境,感受其“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迷人春色。

【注释】

[1]沈约.宋书·武帝本纪.

[2]葛晓音.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