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圭臬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祖父欧阳颁(498—563)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欧阳询父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624年,欧阳询主持编纂《艺文类聚》,全书引用文献1431种,为古代第一部大型类书,朝廷在凌烟阁悬挂其画像以示表彰。
欧阳询酷爱书法。某次,他在路旁偶然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所作石碑,刚开始“驻马观之”,走了几步又转回,再“下马观之”,赞赏不已。疲倦了,便铺上毡子坐下,反复观玩,竟在碑旁坐卧三天。欧阳询书法初效王羲之,但在模仿中又独辟蹊径,风格险劲。其作品在隋朝即誉满海内外,世人以藏其墨迹为荣,朝野上下甚至国外使节四处告请,倾囊求购。欧阳询书法造诣很深,正楷、小楷、行书、草书、隶书、飞白、大篆、小篆八体皆精,楷书成就尤为突出,为历代书家圭臬。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后人将他与晋代王羲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并称中国古代五大书法家。
唐代为楷书发展鼎盛时期。欧阳询楷书采众家之长,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其笔法起讫分明,结构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宣和书谱》称其正书为“翰墨之冠”,[1]其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宋代朱长文《续书断》评曰:“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至于点画之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欧阳询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佳。该作品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运笔严谨峭劲,为后世临习范本。《皇甫君碑》、《皇甫诞碑》、《虞恭公碑》也很著名。其中《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点画重在提笔刻入,刚劲不挠,体势险峭。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诞碑》所以贵也。”在楷书创作理论上,欧阳询撰写的《传授法》、《用笔法》、《八诀》、《三十六法》等均为我国书法美学理论的珍贵遗产。如《八诀》所谓之“八诀”: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竖弯钩如长空之新月,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对明代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均有启迪。后世科举取士以欧字为考卷标准书体,相沿成习。毛泽东初学书法也从欧体开始。今岳麓书院门首“千年学府”4字即集欧体字而成。日本《朝日新闻》报头题字也选自于欧书《宗圣观记》。
楷书之外,欧阳询对其他书体也很精通。唐张怀瓘《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欧阳询行书《梦奠帖》最佳。《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长33.6厘米,宽25.6厘米,共9行78字,是现存欧阳询的四件真迹之一,为稀世珍宝。《梦奠帖》结构严谨,修长挺拔,锋芒劲厉,转折自如,气韵流畅,体现了欧阳询行书刚劲而妩媚的特色。元代郭天锡跋:“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欧阳询隶书讲究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徐州都督房彦谦碑》为其隶书代表作。
欧阳询第四子欧阳通亦善书法。欧阳询去世时,他尚年幼,由母徐氏抚养成人。欧阳询手迹多散存于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金回购。欧阳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成就虽稍逊于其父,但书法之险峻则在其父之上,虞世南称其功力“当在褚遂良之上”。欧阳通与其父并称书坛“大小欧阳”,有《道因法师碑》及《泉南生墓志》传世。望城丁字镇书堂山相传为欧阳询父子读书、练笔之地。嘉庆《大清一统志》载:“书堂寺,在长沙县北五十里书堂山,唐欧阳询及子通读书此山,读书台即其书堂故址。”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曾作《咏书堂山》:“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该诗描绘了读书亭台、洗笔泉池、稻香泉涌、双枫夹道、桧柏连株、玉岸摊书、太子围圩、书堂古寺等书堂山八景。书堂山曾建有欧阳阁,殿宇宏敞,祀欧阳询父子塑像,清末废弃。“大跃进”时,废墟上的青砖、麻石以及碑铭都用来修筑了水渠。现有“洗笔泉池”景点,长1米,宽约0.8米。最近又发现“稻香泉”古碑。其余景点则湮灭无存。为了弘扬欧阳氏的书法艺术,开发书堂山的文化资源,有识之士成立了欧阳询书法研究学会,正在筹建书堂山文化园。
【注释】
[1]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3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