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夜郎国里芙蓉楼

夜郎国里芙蓉楼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夜郎国里芙蓉楼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夜郎之名最早可溯至战国末期。夜郎国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过早凋谢,其影响却历久不衰。隋朝,夜郎郡废。芙蓉楼北郭临江,依林踞埠,筑叠巧思,错落有致,“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每年,芙蓉楼都要举行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以纪念王昌龄。1959年,芙蓉楼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
夜郎国里芙蓉楼_乡土湖南

夜郎国里芙蓉楼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727年进士,734年中宏词科。748年,素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因作《梨花赋》,被指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遂谪贬龙标(治今黔阳)尉。其诗作中有“昨从金陵道,远谪沅溪滨”句,即志此行。好友李白也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夜郎政权,其活动区域很大,且其政治中心不断迁移,湘西和贵州都发现了夜郎文化遗址,但夜郎国都具体在哪里尚未有确论。夜郎之名最早可溯至战国末期。史载,楚威王派将军庄“溯沅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1]班固《汉书》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湘西、川南、重庆、桂林、滇东北及贵州全境。据史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2]夜郎国王于汉成帝河平年间,胁迫周边22邑反叛西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随之灭亡。“夜郎自大”出典于此。夜郎国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过早凋谢,其影响却历久不衰。据《文献通考·舆地考》载,南朝梁政权析沅陵县,置夜郎郡,治夜郎县。陈朝亦设有夜郎郡。隋朝,夜郎郡废。唐代在湘西置叙州潭阳郡,治所龙标在今洪江市境,并置郎溪县,辖今洪江、靖州、会同、通道等地。[3]据《新晃县志》载: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置夜郎县”。王昌龄到达龙标为748年,故李白所说的“夜郎”很可能在今新晃县境,与洪江市邻近。

755年,王昌龄离开龙标隐居江夏,前后在湖南生活7年。在龙标任职期内,他为政以宽,政善民安,百姓称颂。在工作之余,他创作了不少名诗佳篇。如《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再如《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还如《送魏二》诗云:“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看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4]这些诗篇大都即景抒怀,充满贬谪后的悲凉和孤寂之情,同时也能从诗中看到“竹丛”、“江楼”、“橘柚”、“清猿”等湘西风物图景。王昌龄在江宁做官时曾至润州(今镇江)芙蓉楼宴饯友人辛渐回洛阳,撰写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借洛阳亲友的问候,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冰雪操行。在沅水与潕水交汇处的黔城镇有芙蓉楼。相传东晋时芙蓉仙子在此显灵,“月夜吟诗弄风箫”,先人建楼娱之,故名“芙蓉楼”。王昌龄常在此楼宴饮吟诗,芙蓉楼因其诗文而添光溢彩,声名远播。

《大清一统志》载:“在黔阳县(今洪江黔城镇)境,唐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诗,旧址荒废。1776年,知县叶梦麟于东城外建芙蓉亭。1815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畔修芙蓉楼。1839年,知县龙光甸增其旧制,刻《王少伯宦楚诗》刊之楼壁,之后迭有兴废。”现在的芙蓉楼为清代重建,占地4250平方米,主体为二层,纯木结构,高9.5米,青石基座,由40根大柱支撑,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正檐翘角。飞檐呈卷棚状,无斗拱,饰有泥塑龙凤花纹。楼前檐下有“芙蓉楼”匾额,两边题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5]南墙碑廊陈列着镌有《王昌龄宦楚诗》15首的碑刻及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名人的碑刻石碣80余方。园内有玉壶亭、半月亭、耸翠楼、三角亭等景点,园外北侧江畔建有送客亭。芙蓉楼北郭临江,依林踞埠,筑叠巧思,错落有致,“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每年,芙蓉楼都要举行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以纪念王昌龄。1959年,芙蓉楼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

【注释】

[1]常璩.华阳国志·南蛮志.

[2]司马迁.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五六.

[3]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279-280.

[4]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345.

[5]胡幸福.湖湘旅游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