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23年,沈从文离开湘西,前往北京“找理想,读点书”。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沈从文在庞大的作品集中构筑了他独特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边城》是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_乡土湖南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祖父曾是湘军筸军将领,获提督衔。沈从文从小立志从军,小学毕业后便投身行伍,随部队辗转沅水各地,对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的民俗风情非常熟悉。1923年,沈从文离开湘西,前往北京“找理想,读点书”。他先报考燕京大学,因只有小学学历,未被录取,于是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他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受胡适聘请任教中国公学。1930年起,沈从文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9月,返回北京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文学副刊。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创作。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一生出版了3O多种作品集,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阿黑小史》、《八骏图》,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在庞大的作品集中构筑了他独特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他通过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非主流历史观念的独特视角,审视逐渐向现代文明靠拢的中国社会,既没有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揭露所谓的“农村传统封建势力压迫下的黑暗”,也没有迎合市民阶级,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废。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虽然也有丑与恶、血腥与暴力,但都是笼罩在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中,呈现出一幅幅或温婉或苍凉的风俗人情图景,不论是水手、军官、矿工,还是弱女孤雏、多情的妇人,都不乏优美和悲悯,使读者读后或欣然忘俗,或黯然神伤。

沈从文的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他本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遗憾的是,评审快要结束时他离开了人世。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审委员、瑞典汉学家、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曾说:“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沈从文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中《边城》名气最大。

《边城》是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长久以来,“边城”已成湘西凤凰的代名词。沈从文作品大都从人性、人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角度取材立意,而非政治、经济、文化或伦理的角度。在《边城》中,沈从文有意回避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对现实人生加以理想化,尽情歌颂和赞美人生中淳朴、美好的一面,追求宽松、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和充满爱与善的幸福美满生活。作品主人公是湘西边境“茶峒”的一个老船夫及其外孙女翠翠,此外还有船总顺顺及其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等。他们虽经济上有贫富之别,地位上有高低之分,却都很善良、淳朴,重义轻利,互相尊重、信任,和睦相处,从不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如撑渡船的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迎来送往,从无怨言,即使生病,也仍然坚持。尽管他生活清苦,却自甘淡泊,不要一分不义之财。翠翠天真活泼,美丽善良,“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船总顺顺,虽然出身和地位比老船夫高,但也淳朴善良,大方洒脱,“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儿子天保和傩送虽然结实如老虎,却和气可亲,不骄懒浮华,不仗势欺人。后来,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他们不是按当地风俗进行决斗,而是以对歌的方式来解决。哥哥知道唱不过弟弟,主动弃权。弟弟为了公平,代替哥哥去唱。总之,作品虽写到兄弟、朋友之间难免有矛盾和利益冲突,但他们不是互相争斗,而是互相谦让,保持和睦团结,顺其自然。这就是作者所肯定和向往的理想人性。另外,作品又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而一代代继续着悲凉人生的哀伤与感叹。尽管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健康优美,最后却是悲剧;尽管这里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却无法避免天保被淹、老船夫忧虑而死的悲剧。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1]在用文学救民乃至救国的问题上,沈从文与鲁迅目标一致,但方法有别。鲁迅以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否定型途径来“荐轩辕”,沈从文则以肯定型方式正面勾描了理想的人生形式。[2]

香港司马长风曾高度评价《边城》的艺术成就:“每一节是一首诗,连起来成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长卷。”《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他认为“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王”。[3]

【注释】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吴康.湖南文学史·现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99-300.

[3]湖南省旅游局.汉语言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