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唐代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这是说,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名。中秋有“花好,月圆,人长寿”之说,故俗称“团圆节”。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提要录》中有“八月十五为月夕”的记载。民国元年,曾把中秋法定为“秋节”,与元旦春节、端午夏节、冬至冬节合称“民间四大传统佳节”。中秋,自古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等风俗。
中秋,古时家家户户要摆香案,陈月饼,列瓜果,拜月许愿,此风唐代已盛。李端《拜新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见,北风吹罗带。”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十六,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宋时尤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汪洙《中秋》诗:“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声。”清代戴玉生《瓯江竹枝词》:“明月今宵秋正中,却将桥影判西东。别离何以团栾好,一样相思两处月。”
拜月,是拜月宫里的嫦娥。相传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后,私奔到了月宫,感到十分寂寞,就养了许多玉兔解闷。一年中秋夜,一群玉兔窜出月宫,溜到人间的憨二地里吃白菜。憨二的嫂嫂十分刁钻,只分给憨二半亩薄地。憨二辛勤耕种,白菜长得碧绿肥嫩。玉兔吃光了白菜后,就逃回月宫里。第二天,憨二发现白菜全没了,只见一只玉兔吃得太饱,还在呼呼大睡,就抱起它,攀上云梯,送到月宫里。嫦娥正为少了一只玉兔发愁,见憨二送来,喜出望外。她知道了玉兔偷吃白菜后,感到非常内疚,就折了一根桂树枝送给憨二,叫他回家在水缸里左搅三旋,右拌三旋。憨二回家照办了,缸里的水就结成冰块,想不到捞出来都是银锭。于是憨二富了起来,娶妻成家以后,心里不忘嫦娥给他的好处,就在中秋节晚上,设香案,摆上圆饼、鲜藕、菱角、毛豆,遥祭嫦娥。后来,邻里人家竞相仿效,就相沿成俗了。
中秋之夜,皓月高悬,清辉倾泻,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正值赏月良宵。中秋赏月,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秋天祭月赏月礼制。《晋书》记载,谢安同袁宏泛舟赏月,歌咏达旦,一时传为美谈。唐宋时尤其盛行。《开元遗事》:“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吴自牧《梦粱录》:“此夜月色倍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赡光满。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因太阳照射时,发生反射才会发亮。这个科学道理早被我国古人认知。张衡《灵宪》载:“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农历八月十五正当秋分,月亮特别圆亮。唐代僧栖白《八月十五夜月》诗:“寻常三五夜,岂是不婵娟。及至中秋半,这胜别样圆。清光疑有露,皓色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复一年。”苏轼《中秋月》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之夜,拜月之余,一边赏明月,一边吃月饼。饼,是我国古老的糕点。月饼,雁荡人称为“灯饼”,有些地方叫“月光饼”。它源于古时甜饼、小饼。唐时,酥皮饼已很考究,成为街头叫卖的美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已有“月饼”之名。苏轼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吃月饼风俗,大约在元末明初逐渐形成。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到了清代,月饼品种多样,制作精美。据《随园食单》载,刘方伯月饼是“用山东飞面作为酥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为馅,食之不觉甚甜,而松香柔腻,迥异寻常”。杨光辅《淞南乐府》诗中有“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彻蔗糖霜”句。
中秋月饼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民间流传着一则“八月十五杀元兵”的故事。元末,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防止百姓造反,不准民间使用铁制器具,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还派驻一个元兵监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由十家轮流供养。老百姓不堪欺凌,对元兵恨之入骨,称为“鞑子”。高邮张士诚等人秘密串联,商定八月十五日夜举行武装起义,一齐杀死“鞑子”。为了广泛发动群众,他们把写有起义时间和誓言的传单,巧妙地藏在月饼内,相互馈送,传递情报。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掰开月饼,接到通知,在中秋夜纷纷揭竿而起,一齐动手打死元兵。不久,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灭亡了。为了纪念胜利,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据说现在月饼上的衬纸,就是象征当年通知起义的传单。温州人把月饼称为“三锦”,“三锦”就是“杀紧”的谐音,就源于这则民间传说。
现代月饼,选料讲究,制作精美,花色繁多,风味各殊,形成了京、宁、苏、扬、甬、潮、广、滇等十几个帮式,数百个品种。月饼可分为酥皮月饼和糖浆面皮月饼两大类,著名的酥皮月饼有:素油素馅的京式“藤萝花”,重油重糖的潮式“老婆饼”,还有苏式的“水晶百果”,甬式的“苔菜月饼”等。在糖浆面皮月饼中,以广式“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嫦娥奔月”、“西施醉月”等最为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