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冬至·汤圆·做冬节

冬至·汤圆·做冬节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冬至·汤圆·做冬节每年12月22日,是冬至日。天文学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汉代始立为“冬节”,要举行盛大的贺冬活动。旧时冬至日,温州文武官员都要穿上皮袍皮套,至孔庙拜牌,称“拜冬大典”。民间自古有吃汤圆,捣馍糍过节的风习,寓意团圆喜庆。旧时冬至前后,雁荡人要摆家宴,称为“做冬节”,温州人叫“吃冬节饭”。旧时,有的地方还有冬至上山祭坟、祭宗祠之俗,现已逐渐消失,但吃汤圆至今盛行不衰。
冬至·汤圆·做冬节_雁荡风物

冬至·汤圆·做冬节

每年12月22日,是冬至日。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4000余年前的夏代就已有了。春秋时,我国古代科学家已用土圭观测太阳,准确地测出了冬至日。杜甫有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愈往北愈显著,到了北极圈内,白天就见不到太阳了。“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因为冬至夜时间最长,故又叫“长至”。古人还以“一线”来代称。杜甫《冬至》诗中有“日日愁随一线长”句。天文学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过了冬至,我国各地气候进入最寒冷的“数九寒天”了。从冬至日这一天算起,九天为一个“九”,到惊蛰后六天,共计九九八十一天(阳历12月22日至次年3月12日),称为“数九寒天”。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从秋分开始,太阳从直射赤道不断南移,到冬至时,太阳对北半球照射角度最倾斜。另外,冬至过后,地表积存的热量也已消耗殆尽,所以天气最寒冷。

冬至,汉代始立为“冬节”,要举行盛大的贺冬活动。《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百官要放假,不办公,皇帝还要率领三公九卿举行隆重的贺冬迎岁活动。《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南宋时,民间贺冬尤其盛行,好像过春节那样,人人都要穿上新衣裳,贺冬车马填溢街道,市场要罢市三日,垂帘饮酒,称为“做节”。元代马臻《至节即事》诗:“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可见,当时还有互赠“贺冬片”的习俗。

冬至,雁荡人又叫“冬节”,与清明、端午、春节并列为农村“四大节次”,有“肥冬瘦年”、“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旧时冬至日,温州文武官员都要穿上皮袍皮套,至孔庙拜牌,称“拜冬大典”。乾隆《温州府志》:“是日,官府展履长之庆,交相称贺,略如元旦,民间则否。”民间自古有吃汤圆,捣馍糍过节的风习,寓意团圆喜庆。旧《乐清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又炊黍为糍,以享先祖,馈亲戚。”大约宋代开始,温州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平阳县志》载:“(冬至)晨揉糯米粉为丸,曰汤团,食之云长一岁。”

汤圆,源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据说《楚辞》中的“蜜饵”,是一种用米粉和蜂蜜制成的小球状食品,可能是原始汤圆。唐代,出现了粉果、面茧、米团等各种风味的汤圆。当时,有些产棉区的棉农,每逢正月十四日要捆几把稻草,用米粉做成棉桃样的粉果插在上面,第二天送到棉田里祭神,祈求棉花丰收。祭后,孩子们分食粉果,据说可以免灾。一些地方要在面汤里放入粉果、菜果,叫做“元宵茶”。唐开元年间,扬州人“家制米团相饷,即呼为元宵”。北宋时,汤圆名叫“圆子”,已很盛行,无馅的叫“浮圆子”、“汤圆子”,用糖作馅的叫“乳糖圆子”,且已作为点心在街头叫卖。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排谐体三十二韵》诗:“拈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清代孔尚任《竹枝词》:“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今时携钱忍饿归,便门不及前门路。”可见,当时京城仿宫内制的汤圆十分畅销。现在,汤圆品种多样,分无馅有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甜、咸之分,风味各殊,还有油炸汤圆,温州人叫“油卵”。古时元宵吃汤圆之风盛行,久而久之,汤圆就雅称为“元宵”。

雁荡人习惯用糯米干粉做汤圆,温州人用定浆粉制汤圆。定浆粉制法:选取优质糯米,浸水几天,洗净后,磨成粉浆,装入布袋里置于柴灰中渗干就成。除现磨现用外,还可晒干久藏,俗称“汤圆粉”,随时可取食。我到温州工作后,虽多次吃过这种汤圆,但从未动手做过,故闹了笑话。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学生送来了一块块雪白的硬硬的汤圆粉。冬至清晨,我把钢精锅盛上水置于煤油炉上,水烧开后,把汤圆粉一块一块地丢进沸水里,盖上锅盖。水烧开很长时间了,汤圆总是浮不起来。大概火候还不到吧,加水再烧开,汤圆还是赖在锅底不肯浮起来。捞起来一看,块块里面都还是白白的硬心,根本无法食用。后来方知,成块的汤圆粉要用清水融和,变成了软软的粉团后,才可以做成汤圆下开水里煮熟。成块的干粉在沸水里煮,外面熟了,水进不到里面去,所以硬白夹生不能吃。

旧时冬至前后,雁荡人要摆家宴,称为“做冬节”,温州人叫“吃冬节饭”。这顿饭菜一般讲究丰盛,桌上酒菜有鱼、肉、鸡、鸭、南北货和时令蔬菜,还有汤圆、馍糍等,先祭祀祖宗,预祝来年丰稔,然后全家聚餐,又称为“冬至享”、“团圆饭”。做节日期各地不完全固定,雁荡一带有“冬至尽年里”之说,县西有“前三后四”之俗。旧时,有的地方还有冬至上山祭坟、祭宗祠之俗,现已逐渐消失,但吃汤圆至今盛行不衰。

从冬至开始至立春前夕,民间有夜间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10点过后,更深人静时,传来了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有人边敲梆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给居民敲响了防火防盗的警钟。无论刮风下雨,严寒落雪,夜间敲梆从不间断。清代郭钟岳《瓯江竹枝词·敲梆》:“谯楼鼍鼓已三更,灯火荧荧杂市声。街析不须申夜禁,侬家犹有未归人。”敲梆,是一种古老的治安联防的优良传统民俗,至今有些农村尚在延续。此外,民间还有护林等良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