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飞渡
“峭壁高千仞,双峰一线牵。降空犹落叶,横渡似飞猿。鸟与云俱逝,心随人共悬。灵岩增一景,神技可游天。”这是原浙江省委对台工作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戴盟作的《灵岩观飞渡》诗。
雁荡古刹灵岩寺前,左展旗峰,高260米;右天柱峰,高266米,两峰相距260米。两峰拔地而起,直耸云天,相互对峙,竞相争雄,气势巍峨,形成了宏伟的南天门。雁荡山飞渡就在灵岩寺前两峰之间表演,分悬崖滑索(直渡)与凌空飞渡(横渡)两种。
在尖厉的哨子声消失后,“悬崖滑索”表演开始了。只见一位身穿红衣的男子,缘着从天柱峰顶垂下的一根绳索,沿着悬崖峭壁飞跃而下,惊险异常。他有节奏地摆动着双脚,时而身贴绝壁,双手模仿采药的动作,好像在表演悬空采茶舞;时而双脚一蹬,纵身弹向空中,犹如紫燕穿云,鹰击长空;时而横向在陡壁自如行走,技胜猿猴;时而双手离绳,直身急速坠下,胜似潜龙入海。表演者一边飞坠而下,一边还表演“足蹬天柱”、“掌托天门”、“倒挂蝙蝠”、“仙子下凡”等优美动作。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在观众的一阵欢呼声中,表演者平安到达地面。这种模仿采石斛的表演,是雁荡山飞渡表演的序幕。
接着,又响起了哨子声,“凌空飞渡”的精彩表演开始了。表演者站在天柱峰顶,沿着两峰之间的两条绳索,抖开双腿,一个“雄鹰展翅”的优美矫健的动作,一下子跃出了几米远,把整个身子悬在高空中。接着,像玩单杠一样连翻了八个筋斗。游客纷纷极目凝望。这时,绳索细如游丝,表演者好像一只蚂蚁,在细小的绳索上,如履平地,往来自如,体态轻盈,动作灵巧,或走或爬或停,或立或坐或卧,时快时慢时止,有时还要翻几个筋斗,表演一些惊险的杂技或滑稽动作,令人胆战心惊,叹为观止。
你看,表演者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端坐在绳子上,缓缓地向前滑去,左右手交替在空中挥舞着,时而像“跨马扬鞭”,时而像“手弹琵琶”。突然,表演者两脚紧扣着绳子站着,突然头顶朝下地倒栽下来,这个“悬空倒挂”的绝技,惊得观众一身冷汗。快到绳索中间时,眼看表演者一挥手,一缕白烟飘起,接着传来了噼哩啪啦清脆响亮的鞭炮声,这是名为“礼炮迎宾”的节目,高空打炮仗欢迎旅客来游雁荡。鞭炮的彩色纸屑和表演者散出的纸花、绿叶,在空中纷纷扬扬,慢慢地向谷底飘落,活像一幅“天女散花”的风俗画。表演者还表演了雄鹰起飞、凤凰展翅、猴子捞月、鹞子翻身、仙子临风、高空飞轮等高难度动作,显得刚柔相济,令人感叹不已。快到展旗峰峰顶时,表演者坐在绳索上稍作休息,犹如“猿猴望月”。接着,一个“紫燕穿云”的漂亮动作,扬着小旗,滑稽而快速地飞上展旗峰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惊险的表演。
飞渡,当地山民称为“滑绳”,源于悬崖采药的一种谋生手段。雁荡山民自古靠山吃山,有的垦地种庄稼种茶树,有的打柴割草挑到白溪街出卖,有的采挖中草药为生。风景优美的雁荡山上,早年盛产灵芝、何首乌、龙麟草、石龙珠等众多中草药。尤其是清凉解毒的石斛,俗称“吊兰”,为名贵的中药材,尊为“仙草”。但是,一般山崖上的石斛,早已被人采摘了。只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斛,数量又多,品质又好,一般采药人难以攀登采摘。在那苦难的年代,迫于生存压力,有些大胆的采药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身系绳索,从悬崖上缘索而下,凌空在绝壁上寻采石斛。在漫长的岁月中,采药人慢慢地练成了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而且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相传有一则“采药治父病”的敬老故事。过去,当地有一位青年的父亲得了重病,遍访良医均未治愈,生命垂危。民间郎中说,只有生长在天柱峰峭壁上的“仙草”,根不入土,受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孝顺的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背着绳索爬上了天柱峰顶,身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从峰顶垂下,在悬崖峭壁上采到了仙草,终于治好了父亲的病。这位孝子就成了“雁荡山飞渡第一人”。
民国五年(1916),乡绅蒋叔南看到来雁荡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于是突发奇想,用有偿的方式,让当地采药人进行飞渡表演,这样既能让游客们欣赏到别处所没有的惊险刺激的表演,采药人也能获得更加稳定和丰厚的收入。于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台”问世了。以后,“空中飞渡”表演受到了一些达官富商的赏识,就一直传承下来,成为雁荡山一个独特的旅游景观。那些豪门望族和达官显贵游雁荡时,都要点名欣赏“空中飞渡”这个节目。
雁荡山飞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闻名遐迩。《旅行杂志》1937年曾介绍了70多岁的“飞人”任翼在天柱峰作垂直飞渡表演的情景:“老人忽两手执绳,一纵跃,身悬虚空,疾行飞驰,缘索而进;忽两手垂下,见其双足驻索而上,盘绞而进,诚绝技也。计二分钟之间时间,而越百余丈绝壁。旋下,神色自若。”1937年5月,现代著名作家萧乾游雁荡后,作有12000余字的《雁荡行》。他在第二部分“永远滚流着”中,描写了灵岩寺及附近诸峰、小龙湫后,用2000多字记述了师徒三代采石斛的“缒绳”和“飞渡”表演。当时“缒绳”也是从天柱峰顶沿峭壁垂下地。天柱与展旗两峰之间的“飞渡”,表演了滑行、安卧、踹蹬、憩坐、吸烟、唱歌、散纸片、翻跟斗、放爆竹、打鞭炮等,与现在的表演节目差不多。新中国建立前,表演飞渡一次,价格是大洋20元至100元。
新中国成立后,雁荡山飞渡绝技得到继承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因偶发绳断坠人事故后一度暂停。70年代末,雁荡公社下灵岩大队组建了飞渡队,采取了更加严密的安全措施,更新设施,用钢丝索代替苎麻绳,表演者的身体通过坐樽绑在直径25毫米粗的钢丝索上面,非常保险。80年代开始,飞渡队老表演者在西庵岗两个山峰上牵绳,刻苦训练,言传身教,带出了不少徒弟,逐渐有了十几位身怀绝技的飞渡高手。目前,雁荡山飞渡表演队有八人,队长万成根有20余年表演史。2007年开始,雁荡山飞渡更趋观赏性与参与性。表演前,播放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主题曲《雁荡谣》和著名的乐清民歌《对鸟》,以优美的歌曲烘托惊险的气氛;表演时,配以导游解说和音响,使表演从无声变成有声,显得更加惟妙惟肖。另外,增加“天男散花”、“凌空绣球”等与游客互动的节目,抢到绣球的游客可获得一份奖品,增强了游玩兴趣。现在,雁荡山飞渡与龙湫飞瀑、灵峰夜景齐名,并誉为新的“雁荡三绝”,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凡到雁荡山的游客,必到灵岩观赏空中飞渡,节假日每天达一两万人次。一位外国游客观看了飞渡后不禁感叹:“这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台!”
笔者认为,雁荡山飞渡是一项影响广泛的独特高空杂技表演,要不断革新、改进和完善。表演者要从小经过杂技的专门培训,能熟练地掌握空中杂技的基本功。要精心设计一套既优美又保险的高空绳索特技动作,精心设计一些精美的道具,提高表演的科技含量和表演水平,使表演更具有杂技艺术性。要采取切实的安全措施,可系上特殊的保险带,确保表演者的安全。另外,组织管理部门要给游客们提供专门的望远镜,让旅客能清晰地欣赏表演。总而言之,要让这项传统的高空飞渡表演,成为雁荡山特色旅游的一个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