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中国目前研究通鉴学最完整的资料
宋元之际,文史大家胡三省以毕生精力研究史学,历经三十年,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音注》(亦称《通鉴胡注》)。该书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了音注、训诂、阐释、补正,进一步阐述了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道”思想,是中国目前研究《通鉴》最完整、最详细、最有价值的资料。同时,《资治通鉴音注》对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胡三省
胡三省出生于中胡村耕读家庭,成长于宋元交替的乱世中,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训诂学家和藏书家。因其于《宋史》《元史》无传,《宋元学案》也仅有百余字的小传,他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长期被湮没。直至20世纪中期陈援庵先生作《通鉴胡注表微》,胡三省的学术地位和《资治通鉴音注》的史学价值才被发掘。
据《胡氏家乘》记载,胡三省“自幼好学,终夜达明,一览辄育,七岁能文,悦父之心。其父羡曰:‘大我家庭。’”胡三省聪慧好学,自小深受其父影响,立志纠正《资治通鉴》各注的一些误传。
1256年,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人同登进士第,胡被任命为吉州泰和尉,因父亲早亡,兄弟夭折,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此后在宦途中过了20年颠沛不安的生活。期间,胡三省广泛搜集《资治通鉴》资料,凡遇《资治通鉴》的行家,必登门求教,撰写《资治通鉴广注》,共97卷,著论10篇。1276年,元兵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后,胡三省于流亡途中丢失该书。战乱后,胡三省重新撰写并校勘,于1286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前后历时30年。
《资治通鉴音注》的体例演变,大体分为两个过程:先是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体例,写成《广注》《通论》《辨误》三书;稿轶重撰时,总成为《资治通鉴音注》。全书共294卷,与《资治通鉴》正文相当,采用随文注释的形式,对于《通鉴》涉及的名物、制度、地理、职官以及记事,进行大量的注解:有注音,释义,校勘,补充史实,解释人物、山川、地理、官制、礼乐、天文等等,所引资料皆注明来源,考证详备。注释中关于语音的注解材料约有76486条,去其重复,有8414条音注,包括反切、直音、假借、如字、纽四声法等,反切和直音共有7577条。
《资治通鉴音注》的成书为阅读《通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目前研究通鉴学最完整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