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居民服饰与饮食的变化

乡村居民服饰与饮食的变化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景泰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饮食品种向多样化发展。
乡村居民服饰与饮食的变化_可爱的景泰

第三节 乡村居民服饰与饮食的变化

一、乡村居民服饰

人们的衣着打扮基本能够反映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面貌和文明程度。新中国成立之时,景泰地区人们的服装还基本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式样。冬天,上身穿左面开襟的大兜襟棉衣,下身穿宽腰的大裆裤,外出时有的还穿一件由羊皮缝制的毛里皮外的皮袄,脚上穿一双自家缝制的千层底的粗布棉鞋,以抵御冬季的寒冷与大风。夏天,为便于农业劳动,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上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裙子、旗袍只有县城里的个别妇女才穿着。做衣服所用的面料大多为机织的“洋布”,有的人家还用棉、毛手工纺织的“合子”布。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景泰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机关干部、教师、文化人等开始穿中山装、人民装,农村年轻姑娘也穿起色彩艳丽的花布做成的衣服。“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政治气氛的影响,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便服。那时候,穿戴式样和颜色鲜艳一些,被视为是资产阶级思想,要受到批判,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讲究穿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景泰地区人们的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化纤工业的发展,服装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质地优良的面料、新颖的款式,多彩的花色式样层出不穷,各种时装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花样经常翻新,彰显青年个性和讲求审美情趣。男的穿西服和夹克衫,有的还打领带,上了年纪的穿休闲服。女的式样和花色更多,高跟鞋、牛仔裙、太阳帽、遮阳伞更显时尚。牛仔服是青少年爱穿的服装,也最流行。这个时期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纤到精纺的棉织品、丝绸、呢绒、皮货都可随意买到,高档服装也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

二、乡村居民的饮食

一个地区人们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这个地区自然条件、长期的农业生产、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有关。长期以来,景泰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春小麦、糜子、谷子等,所以,人们的主食也就以米、面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景泰百姓的生活仍然贫困,饮食一般都是粗茶淡饭,以主食为主,副食很少,饮食结构单调。景泰乡村地区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是,早上一般吃小米或黄米做成的糁饭,有的地方吃荞面、黑面、土豆做成的搅团;中午一般吃炒面、馍馍;晚饭一般吃各种面食,主要以面条为主。每逢过年,大多数人家才能杀猪宰羊,能够吃到长面(臊子面)和肉食。因此,盼望过年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过年能穿上新衣服、能吃到肉和其他平时吃不到的食品。景泰地区节日的饮食有本地区独特的习惯,如正月十五吃长面,二月二炒麻麦、炒豆子,四月八、五月端午吃凉面、凉粉、酿皮,八月十五烧月饼,十月初一蒸麻腐包子等。另外,景泰农村农家男婚女嫁时要举办宴席,宴席的规模和形式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体现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特色。这个时期,乡村农家以主食为主,副食很少,蔬菜就更少了。人们把秋后收获的白菜、萝卜等腌制成各种酸菜和咸菜或晒成干菜,将土豆、萝卜、白菜等储藏下来,就是冬半年的全部蔬菜了。冬天人们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第二年五六月份才有新鲜蔬菜,山区大部分地方,一年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更短。至于水果,那可是更稀罕了,只有五佛等沿河地区有,其他地区的人们,一年能品尝几次就不错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景泰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饮食品种向多样化发展。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肉类、蔬菜、果品等副食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臊子面、拉条子、大米饭、饺子、粽糕随时可以吃到,猪肉、羊肉、鱼、虾等也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上。炒面、小米、荞面等反而变成调剂品。由于景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和饲养业的发展,城乡居民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猪、羊、牛、鸡、鸭等肉类食品,而且还能买到各种新鲜的水产品。近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景泰好多地方采用暖棚等温室栽培技术,就是在冬季,人们也能吃到黄瓜、青椒、西红柿、茄子等多种多样的新鲜蔬菜和瓜果。现在景泰地区人们的饮食品种开始由温饱性食品向营养化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方向逐渐转变,由吃得饱逐渐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方向发展。健康的食品、健康的饮食结构,才能形成健康的身体,从而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

活动:

⒈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一年四季各穿什么款式的服装?

⒉说一说自己家近年来饮食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⒊找一下自己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现在的有代表性照片,比较这期间服装的面料、服饰、款式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