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泗安旱船
泗安旱船又名“太湖船家”,是长兴县泗安镇一项重要的民间健身活动项目。
泗安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演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六七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泗安旱船流传较稳定,每到过年或大户人家办喜事,都会请旱船到家中表演。泗安旱船起初都以竹竿绑制船架,船身用五彩剪纸黏糊而成,目前由布匹和新型装饰材料制作妆点。其内容由各种鱼、花、福、寿等吉祥图案构成,象征人们喜庆美好的憧憬。旱船乐队由大鼓、大小锣和钹组成。泗安旱船在战争年代中断,改革开放后再获新生。
关于旱船的形成,当地人有这样的传说:唐朝开国年间,高祖李渊得了一场怪病,宫中太医用尽办法也未能医治。观音老母(当地人对观音菩萨的称呼)知道后,变成女医前来问诊。她用灵丹(香灰)冲水让高祖服下,果然奏效,高祖病情明显好转。当唐高祖要赏赐女医时,女医既不要做官,也不要金银财宝,而是要高祖龙床上的帐帘,拿来做船围子,打制了一艘旱船,祈求四海龙王保佑平民百姓。后来,观音又化成凡人,坐着莲花船拿着花篮来到洛阳为百姓捐资造桥。人们仿造莲花船,在旱船两边贴上荷花,前面放置一只花篮,旱船由此流传开来。后来,河南人迁移到本地,摇旱船的习俗随之流传至今。
泗安旱船的连响来源也有传说:西周文王时,姜太公将一根竹子截成三段,竹尾用做钓鱼竿,竹头用做卜卦,中间三尺三用做连响。相传,过去河南人的旱船用曹国舅的月牙板表演,后来受安徽凤阳旱船的影响改成连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