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钦定八股文_科举制度走入困局_洪武三年,明朝开始举行乡试,次年举行殿试和会试。因为帝国草创,教育文化比较落后,所录取的“人才”没法使用,于是暂停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才重新恢复。明朝对科举制度的行文文体有明确的要求,科举制度日益走入僵化的困局。本来是为了从民间挖掘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科举制度到此时已经走入了困局,完全丧失了“为国选才”的本义。
钦定八股文_科举制度走入困局_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开始举行乡试,次年举行殿试和会试。因为帝国草创,教育文化比较落后,所录取的“人才”没法使用,于是暂停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才重新恢复。此后三年大比和乡试、殿试、会试三级制度成为定式。明朝对科举制度的行文文体有明确的要求,科举制度日益走入僵化的困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永乐年间,朱棣命令胡广等人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规定了考试的内容是所谓的“代圣贤立言”,即在科考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八股文每篇文章都是相同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所以叫作八股文。题目全部出自四书、五经,所论述的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能自由发挥。
而用这种方法选拔上来的官员肯定无法承担政务,所以明代的地方权力多把持在地方士绅豪族手中。本来是为了从民间挖掘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科举制度到此时已经走入了困局,完全丧失了“为国选才”的本义。(www.guayunfan.com)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封建制度开始没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