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民族的文字概况
我国56个民族,除汉族外,截止到解放前夕的统计,只有21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大多数民族一直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具有比较通用文字的民族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哈萨克、锡伯、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1个民族。彝、苗、纳西、景颇、傈僳、拉祜、佤7个民族虽有文字,但并不通行,有的使用范围十分狭窄,完全局限于宗教方面。没有文字的民族,不少还停留在刻木、刻竹、结绳和数玉米粒记事的文字产生前的原始状态,珞巴、独龙、黎、基诺、怒、哈尼、瑶等民族就是如此。
我国民族文字以汉文的历史最为悠久,已有数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广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可以辨识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又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金文又称钟鼎文,较之甲骨文稍后。甲骨文的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对汉文化曾做出过伟大的贡献,并对国内外一些民族的文字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藏文创于公元7世纪,也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文字,蒙古文、傣文的历史约七八百年,朝鲜文和满文创于公元15和16世纪,其他民族的文字更晚些,但都记录了数量不等的文献材料。这些民族的文字无论历史长短,对推动本民族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均起过积极的作用。没有文字的民族,解放前有的曾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例如壮、布依、侗等民族就曾借过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或记录本民族的歌谣。但这种方法既不能正确表达本民族的语言,也不便于思想的交流,只在记事、备忘方面起过一些作用,水族和京族就借过汉字造字,只限于宗教活动或宗教经书中用。有为数很少的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文字,蒙古族既使用回鹘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蒙古文,又使用“陶德”蒙古文。傣族使用傣那文、傣仂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四种文字。纳西族在宗教上分别使用东巴文和哥巴文。满族使用过有圈点满文和无圈点满文等。畲、白、羌、撒拉、土、东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兼用汉语汉文作为交际工具。
1955年10月和12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首届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召开,拟定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规划,我国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奔赴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语言文字普查工作,先后帮助直到民主改革前夕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拼音基础的文字,并帮助原来有文字但很不流行的民族改进了文字。到1959年,陆续帮助壮、苗、布依、哈尼、侗、佤等民族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并在傣、彝、景颇、傈僳、拉祜、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改革。
实践证明,我国民族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它的实施和推广已收到显著的成效。但必须认识到,汉语拼音方案的目的是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我国无文字的民族在创立和改革文字时采用拉丁化的方案,对提高各族人民的交往、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国际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民族语言情况。
2.为什么汉语拼音方案不能代替汉字?为什么创立民族文字要用拉丁化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