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众狂欢与狂欢节的区别

大众狂欢与狂欢节的区别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狂欢一、狂欢与狂欢节据考证人类的历史至今已有600万年。但狂欢优于吸毒,它既有了一份疯狂,又避免了对身体的摧残。狂欢节属于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它是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肯定与赞美,是对既定秩序的否定与抗争以及对民主与平等的诉求的象征。狂欢性就是通过群体活动而导致的热烈、兴奋与身心的自由宣泄。事实上几乎所有群体性的活动都带有狂欢性。
大众狂欢_文化漫谈

大众狂欢

一、狂欢与狂欢节

据考证人类的历史至今已有600万年。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人类的生命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其实一切有机生命都本能地追求衍生和发展。生命生存发展的动力来自快感或快乐。人在烦恼痛苦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死。相应的,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也会很痛苦。

人为什么要狂欢?著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需要。人天性爱自由,但却处处不自由。道德、纪律、规则、法律、礼节、社会秩序、宗教戒律等等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禁锢,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积蓄了过多的劳累、压抑、烦闷与紧张,如领导的压制,同事间的相互猜忌排挤,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工作的压力,激烈的竞争,情感纠葛等,青少年还要受到校纪校规以及师长的约束与训诫。由此产生的压抑、烦恼、苦闷、紧张、无奈甚至痛苦,需要合理排遣、宣泄与释放。狂欢便是极好的宣泄方式之一。狂欢期间人们暂时忘却各种清规戒律、社会秩序和人的身份等级,放松道德规范。人们身在其中,享受着一种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自由,徜徉在一个所有社会阶层、性别角色等都失去意义的世界里。

img29

狂欢有这样几个主要特征:群体性、平等互动性、宣泄性。狂欢是一种极度的娱乐,是由众人共同参与的情感与生理心理宣泄活动,具有疯狂颠覆性,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极度快感与高峰体验。类似于吸毒,狂欢使人陷入迷狂。但狂欢优于吸毒,它既有了一份疯狂,又避免了对身体的摧残。同时,人也是最善于伪装的动物,平时是戴着面具生活,戴着镣铐跳舞,狂欢时大家纷纷扯下面具,向原始本性回归,寻找本我生命的自由快乐。狂欢体现了人类生命的原始之美,野性之美。

《圣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40天没有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时间作为自己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40天中,人们不能食肉、娱乐,生活肃穆沉闷,所以在斋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狂欢节最初是古拉丁文的教会用语,英文Carnival一词,就源自拉丁文Carne vale,意为“与肉告别”。

群体平等互动是狂欢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狂欢节以及狂欢活动期间,各种等级的人平等地融合在一起,各种语言在这里平等地交流与对话。尤其是假面舞会,用面具消除了面对面可能带来的不自在与尴尬,使心理彻底放松。狂欢化的对话应看成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关系。“人真实地存在于‘我’和‘他人’的形式之中。我不能没有别人,不能成为没有别人的自我,我应在他人身上找到自我。”

1450年以后,教会开始把狂欢节的习俗与酒神节和农神节联系起来,尔后扩展到民间节日宴会和游行表演。现在,在欧洲、北美、南美和非洲都有狂欢节的庆典。狂欢节属于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它是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肯定与赞美,是对既定秩序的否定与抗争以及对民主与平等的诉求的象征。狂欢节表现了一种反神权、反权势、反专制的倾向。狂欢精神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狂欢节是一个冲破禁忌、纵情欢乐、开怀畅饮的节日,是自发自愿、人人参与、人人是导演、人人是演员和观众的喜剧与盛宴。中世纪的狂欢节广场既有王室家族、达官显贵、绅士淑女,也有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在这里没有雅俗之分,官民之分,没有任何的等级差异和距离,没有任何的禁忌和约束。有的只是嬉笑嘲讽,吃喝玩乐,感官愉悦。这是一种文化乌托邦。

狂欢节的活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里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是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是对崇高与神圣的国王加冕仪式的嘲讽与颠覆。舞蹈也是狂欢节上的重要内容。那是一种尽情的、生命的舞蹈,生命的颂歌。

世界上著名的狂欢节有巴西狂欢节、英国诺丁山狂欢节、西班牙番茄节、西班牙奔牛节、德国啤酒节、比利时的班什狂欢节、法国敦刻尔克狂欢节、古巴哈瓦那狂欢节,还有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等。

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节日虽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节日前的一两个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团体就着手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道两边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约热内卢大看台最佳的包厢票价虽高达千余美元,但被早早地抢购一空。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妆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学校放假,商店停业,工厂停工,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此时,全国上下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都似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汇入了欢乐的海洋。

img30

西班牙的“番茄大战”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每年8月最后一个星期三,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节日番茄节——“番茄大战”。“参战”和“观战”的人数达4万多人。该节日如今已演变成西班牙最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传统节日之一。当地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用番茄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市中心变成“番茄的海洋”。“弹尽粮绝”之后,筋疲力尽的人们便倒在泥浆中享受“番茄浴”。

我国也有类似于西方狂欢节的各种狂欢活动,如景颇族的泼水节,云南、四川的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有火把节,内容丰富,有斗牛、赛马、摔跤、斗羊、斗鸡等。

二、民间狂欢

狂欢化是民间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这种理论提倡相对性精神,摧毁绝对真理,主张平等对话,无论是官方的主流的思想意识,还是民间的思想意识,都能平等共存,并相互影响交流。

民间各种大型集会活动虽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不是专门的狂欢活动,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娱乐宣泄性或狂欢性,属于狂欢性的活动。狂欢性就是通过群体活动而导致的热烈、兴奋与身心的自由宣泄。凡歌舞戏曲演出、体育赛事、仪式、节日庆典、游行等群体性的活动皆具有狂欢性,属于狂欢性活动。事实上几乎所有群体性的活动都带有狂欢性。

在中国,狂欢性活动几乎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元宵节、花儿会、农村赶集、庙会等。即使大型超市也是一个狂欢性场所,置身于汹涌的购物人潮之中,会使你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很难不撩拨起你购买的欲望与冲动。

中国自汉代始就有元宵节,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古时情人相会之日,如欧阳修亦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南宋词人辛弃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因此,元宵节也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莲花山位于甘肃省康乐县境内,素有“花儿故乡”之称。这里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吸引着宁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万的男女歌手和群众。每年从农历六月初一在莲花山下的足古川聚会开始,经过游山对歌进入高潮,再转入王家沟门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别,整整六天五夜。这期间歌手们风餐露宿,相互赛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极一时之盛。

三、都市狂欢

当下都市各种狂欢性娱乐场所名目繁多,比如KTV、嘉年华、梦幻迪厅以及夜总会等。梦幻迪厅内声光电齐下,灯红酒绿,烟雾缭绕,五光十色,电闪雷鸣,营造出一种置身战场的效果,让你处于极度亢奋之中。

明星演唱会与传统歌唱演出的明显差别就在互动性,一人台上唱,万人台下呼应,尤其是摇滚乐具有强烈的煽动性,极易激发观众的情绪,甚而导致疯狂,高潮不断迭起。

现代通信的发达,影视的普及及电脑网络的畅通迅捷,在客观上为大众搭起了一座空中狂欢平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彼此和群体交流互动,共同参与或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各种娱乐活动,掀起一波波的空中巨浪。央视春节晚会、湖南卫视“超女”、青歌赛、网络恶搞、芙蓉姐姐,再有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搞笑娱乐和无厘头电影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狂欢性。比如《超级女声》就满足了一部分人在文化上的民主参与意识。美国《时代周刊》在封面刊登了李宇春的照片,把她称为“亚洲英雄”,并说:“《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李宇春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出了她本身,她满不在乎的个性、她对待比赛的态度及双性色彩的演出,使得她成为中国的新偶像。”“超女”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撞和抵抗,是新时期文化转型的体现和标志。

每年入夏时分,全美国有上百万高中生毕业,他们举办毕业舞会,举行毕业典礼,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涌入全美各海滩胜地狂欢一个星期,这就是所谓的“海滩周”。此间他们处于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据统计,每年从5月至6月,美国高三学生喝酒或使用某种毒品的比率至少为33%。酒精和毒品的乘虚而入,使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失控,干出各种荒唐的事情。这对他们的父母来说却等于噩梦。而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期间,众多高校都易发生破坏性的狂欢事件,乱扔垃圾,酗酒,毁坏公物等,其中有各种原因,如前途渺茫或恋人分手等。

四、另类狂欢

img31

每年世界各著名大城市的同性恋大游行已成为一道令全球关注的独特风景。每年的6月是同性恋自豪庆典的一个月份,它来自于对石墙事件的纪念,这已经成为同性恋权利运动的一部分。它有三个主要目的:人们应当为自己感到自豪,性取向的多样性是一份厚礼,性取向是天生的不能任意改变的。庆祝同性恋自豪的游行在全世界都有,如德国柏林,澳大利亚悉尼,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纽约、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荷兰阿姆斯特丹,匈牙利布达佩斯,印度新德里,中国台湾、香港等。同性恋者们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携手走上街头,呼吁呐喊,以赢得世人关注,博得广泛同情与支持。此种狂欢活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五、负面的狂欢性活动

所谓负面的狂欢活动是指蔑视和践踏人的尊严,暴力,恐怖,残害生命等的群体性事件或活动。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延续不断,至今未了。比如种族屠杀、战争、宗教清洗、中世纪大规模“灭巫”运动以及各种政治清理运动。

战争的发明也并非全然与人的狂欢心理没有关系。实际上战争就是另类的狂欢,它以血腥、残暴和死亡为代价,对一部分人是狂欢,同时对另一部分人却是灾难。人们通常所说的“战争狂热分子”希特勒、东条英机、萨达姆、墨索里尼等和一切恐怖主义者都属于极端分子。据专家统计公元前3200~1960年这5 160年时间里,全球共发生14 513次战争,只有300余年处于和平状态。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36.4亿人死亡。

人是复杂多元体,他既有天使一般美善的一面,也有兽性的凶险暴虐的另一面。再如古罗马角斗士的相互搏杀便是统治者残暴的表露。角斗场上双方拼死厮杀时的血腥与残暴,可以给观战者们带来极度的疯狂与强烈的快感。但这样的快感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死亡的基础上的,它丧失人性,极不人道,是对生命的蔑视,对人类尊严的肆意践踏。我们当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即除非出于自卫,一切战争与暴力都注定是罪恶。人类当远离战争与暴力,相互间多加沟通、理解、宽容与尊重,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并互进互利,共同发展。这是全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