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日青年交流的盛事

中日青年交流的盛事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日青年交流的盛事2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期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并与中国青年举行规模盛大的联欢活动,可称得上是近代中日交流史上一大盛事。中国方面这一具有魄力的决定,使日本政府大为吃惊。因为,以前日本政府邀请中国青年访日每次最多百人。
中日青年交流的盛事_亲睹一个真实的日本

中日青年交流的盛事

2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期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并与中国青年举行规模盛大的联欢活动,可称得上是近代中日交流史上一大盛事。笔者有幸当时正在日本任《中国青年报》驻日记者,全力采访了这一重大活动的前前后后,与当时直接参与这项活动的日方人士进行了密切接触,并采访了多位访华的日本知名人士。翻开已经陈旧的采访笔记,当时两国青年和民众热烈、友好交流的场面像一幅幅图片浮现在我的眼前……

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是时任总书记胡耀邦1983年访日时宣布的。中国提出如此规模宏大的交流计划,是为了在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年中播下中日友好的种子。中国方面这一具有魄力的决定,使日本政府大为吃惊。因为,以前日本政府邀请中国青年访日每次最多百人。

1984年2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中日友好协会联合向日本有关团体发出了邀请,日本各团体经过协商后,于4月24日成立了“84日中青年友好交流组织委员会”。组委会设在日本最大的青年组织——日本青年协议会内,总负责人是该协议会会长小野寺喜一郎。当我采访这位来自山形县的淳朴的中年人时,他说,“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将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日本这么多的青年组织抛开政治立场、信仰的不同,联合起来走到一起,这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他风趣地说,“是日中友好促进了日日友好”。据统计,当时日本共有214个团体、3010人(其中90%是30岁以下青年)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6个城市。

“大岛茂”代行百惠之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尚处于“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内的电视剧创作刚刚开始,与今日繁花似锦的电视剧市场无法同日而语。在精神上长期饥渴的人们,一接触到来自东邻充满人情味的电视剧《血疑》,马上被它深深吸引,北京等地出现了万人空巷的高收视率。中国宣布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人们理所当然地希望在《血疑》中饰演幸子的山口百惠能够访华,还有不少中国青年写信给日方组委会,希望山口百惠和她丈夫三浦友和一起同行。

众所周知,日本著名歌星、影星山口百惠退出舞台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不在任何公开场合露面,外加当时她刚生完孩子,显然不可能去中国。也许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日方组委会决定安排在《血疑》中扮演幸子父亲的宇津井健访华。他在剧中的角色叫“大岛茂”,人们都习惯地称其为“大岛茂”。在出发之前,我到“大岛茂”家进行了专访。他家住在东京都内成城,是一栋小洋楼,给我的感觉,他家里的陈设很讲究,全是豪华的西式家具,而他本人则穿着和式外衣。说起来,宇津井健与山口百惠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他与百惠第一次合作的时候,百惠刚16岁。此后,他与山口百惠合演了被称为“红色系列片”的7部电视剧,而且在剧中他与百惠都是以父女的角色出现。宇津井健还是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证婚人。

宇津井健访华回国后,我再次造访他家。他见到我很激动,回忆起在中南海会见中国领导人的情景时说,“胡总书记向我伸出双手,并叫我‘大岛茂’,使我感激万分”。他说,回国后的第二天,他就见到了三浦,并送给三浦一瓶中国的桂花酒。送给百惠的则是中国的丝绸手绢。他告诉我,宇津井夫人曾接到百惠打来的电话,说她从电视上观看了中国国庆节游行的盛况,对因孩子太小自己未能与宇津井健一同访华表示遗憾。

“魔鬼教练”的后代

在日方3000人访华的队伍中,除了各地、各团体的青年外,我国政府还特地邀请了曾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日本人士或他们的后代,其中就有曾任中国女子排球队教练的大松博文的两个女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忘老朋友的情怀。

被称为“魔鬼教练”的大松博文曾为中国女子排球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原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就曾接受过他的训练。我当时特地采访了大松博文的夫人,她是一位很有风度的中年妇女。她告诉我,大松生前曾去过中国4次,前3次都是应中国政府邀请为指导女排而去。他对运动员的要求虽然很严,但在生活中他和运动员的关系却非常融洽,为了便于训练,他还给每个运动员起了绰号。1982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后,中国排协曾邀请大松夫人访华,她在上海看了青少年的训练后,深感中国的排球训练与大松的要求是一致的,甚至比她丈夫的训练更为严格。大松的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而大松夫人已经是4个外孙和外孙女的外祖母了。大松博文在中国执教的时候,他的两个女儿还很小,而现在她们终于可以看看父亲曾经留下汗水的地方了。

芹洋子携女访华

《四季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唱红这首歌的是日本著名歌唱家芹洋子。她是大阪人,从小喜欢唱歌,1976年,她演唱的《四季歌》风靡日本全国。1981年,应我国政府邀请,她作为第一位音乐大使来北京公演,受到中国青年的喜爱。

1984年9月25日,当芹洋子在上海虹桥机场走下飞机时,人们发现她怀抱着2岁多的女儿亚美。芹洋子带着她女儿参加中日联欢,也许是为了在她女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中日友好的种子吧!访华期间,芹洋子在上海、南京、北京共进行了四场演出,她的《四季歌》再次在中国青年中引起共鸣。令芹洋子感到意外的是,在她离开中国之前,胡耀邦总书记特地派当时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胡锦涛送给小亚美一件红色的中式棉袄。1985年3月5日,当胡锦涛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时,芹洋子特地让亚美穿上这件红棉袄出席了在东京新大谷饭店举行的欢迎酒会,胡锦涛主席见到她们母女十分高兴,亲手抱了抱她的女儿,并与她们合影留念。当时在场的还有我国著名的歌唱演员彭丽媛,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那场演出中,芹洋子与她同台演唱了《四季歌》。

普通日本青年的感受

参加中日友好联欢的日本青年刚回到日本,笔者马上采访了早稻田、庆应等几所大学的大学生。一位大学生说,这10天是感激、感谢、感动的10天,是终生难忘的10天。他的这句话成了我写的新闻标题《感激、感动、感谢——日本大学生谈在华联欢感想》。访华的日本青年对中国方面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他们说,中国人民和青年为我们的联欢准备了半年,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盛情接待使我们感动,也使我们产生一种使命感。一位德岛县的商店职工这样写道:“回忆起来,在这10天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当我们离开上海的时候,直到我们的列车消失为止,一直挥动着领巾的那个少女的形象。那形象并不像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那样宏伟,但她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每当我眼前浮现出她们的形象时,我便深深感到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这种感觉在日本时没有那样深刻。”

留下历史的记录

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在日本交流史上是一个壮举,为了完整地记录这一活动的全过程,日本一家叫“拓艺社”的制片公司主动提出了拍摄纪录片《三千人之第一步》的计划,并组成了“84日中青年友好交流纪录电影制作实行委员会”,委员长是长期从事日中友好活动的和田敬久。应该说,这是日方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最完整的资料。我曾采访过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河内晃治。他说,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一历史性的活动真实地、完整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虽然中国方面也拍摄了影片,但日本方面独自拍摄有其特殊的意义。全世界可以从两个国家拍摄的同一事件的影片中,得出更加信服的判断。这部影片完整地记录了3000人在中国6个城市与中国青年的友好联欢活动,时间长达2小时30分钟,耗资1亿日元,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这部影片被文部省推荐为学校教材使用的选定影片。

84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已经过去20年,当时访华的日本青年大多已经步入中年。2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他们还记得吗?与他们一起唱过歌、跳过舞的中国青年,他们还记得吗?我想,他们不会忘记。尽管目前中日关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在两国青年中播下的友谊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

(2004年7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