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忧思(代序)

生态忧思(代序)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2011年仅仅只有这一条生态新闻,它已经足够让我们反思:中国的生态教育、生态知识、生态智商、生态能力和生态危机到了何种程度?作为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某教授,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一本薄薄小书,微不足道,希望能在中国人反思生态困境的思维之海中,汇入寻常的一滴。
生态忧思(代序)_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

落下笔之前,日本刚发生了世纪大地震——9级。地震、海啸、核泄漏,这些消息令任何一个地球人深深不安。

它提示我们,人类脚下是一个摇晃、孱弱、呻吟的地球,尽管它在绵延时间当中呈现的美仍然让我们迷恋。人类从来不是完美的,人类社会也不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反复观察自己的原因:看看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日本地震后不久,我听到另外一个消息,也是因为生态困境引发的思维想象力,但是这个想象力有个巨大的灾害可能性和“迫害半径”:有人提出抽调渤海海水进新疆。这个计划听上去神龙摆尾,吞噬海水,吐出,润泽戈壁……这描述多么具有魔幻色彩。

如果,2011年仅仅只有这一条生态新闻,它已经足够让我们反思:中国的生态教育、生态知识、生态智商、生态能力和生态危机到了何种程度?

五年一度的中国五年计划进入了第十二个轮回,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中国从上到下都在进行一场发展范式和路线图的“新陈代谢”。许多各个层级的五年计划都越来越显示出区域中心、国际化,甚至世界中心,就差没有说出宇宙中心这样的超级城市和超现代特征。

在经历了三峡工程、西南中国三江并流区域调水润滇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津、引滦济津等大型区域调水之后,新疆又抛出一项更为惊人的调水计划:“海水西调,引渤入疆”,试图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 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设想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以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目的。

姑且不论涉及新疆的工程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考量,单看这项计划选定的水源地,渤海湾是中国众所周知的污染死海,环渤海地区共有地级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个,黄河、小清河、海河、滦河、辽河等40余条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径流量约792亿立方米(2008年奥运期间,污染严重的首钢就迁往渤海湾区域的曹妃甸)。沿岸有至少217个排污口,不分昼夜地向渤海倾泻着污泥浊水;此外,大量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涌入渤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的数据,渤海每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2010年这个数量突破了57亿吨),占全国排污水总量的32%;每年收纳的污染物超过70万吨,占全国每年入海污染物的48%;渤海水体中的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COD、石油、锌等全部超标,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2 000倍。

在这样的思维想象力之下,某此强科学主义的技术官僚和知识生产者开始进行系统的工程学和社会学知识生产。正如一位项目参与者所说:“利用新疆现有的东高西低的地理条件及现有河道,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作为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某教授,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另一位政府系统的专家提出:“在海水西调项目中,质疑最多的是海水能不能用,如何解决调水成本。”他认为可以利用过滤法,即利用半透膜来达到淡水与盐的分离。“此举最大的优点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

很明显,在此种氛围的笼罩之下,任何反对和质疑意见,很容易成为异见,各种知识难以形成融合,环境、生态、民族、政治、国际地缘、社会层面的多种隐忧无法得到充分讨论和驳诘。

因为,全国上下的发展方略使用的是同样一种思维模板和压制性的发展语言,所以这容易导致基于中国生态制约实际情况的分析十分稀少,基于中国生态国情的跨国分析更为罕见。中国原本最应该思考以色列这类缺水型国家如何制定发展方略,学习日本如何利用精细计算和智能城市的策略发展自己,学习美国如何处理阿拉斯加、德克萨斯之类具有相似生态特征区域的发展战略。

但是,由于短时间内GDP超速增长积聚的投资能力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急功近到的痼疾,使得政府没有时间,某种程度上也不得不经常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短时高效地进行制度设计和战略估算,花费巨额财富去生产技术性知识去解决社会和生态隐忧。

从这个角度思考中国正在狂飙突进的建设运动——高铁网络,使用的是同样的思维模板,高速前进四通八达的网络基于的是这样的城市建设假设:如果武汉距离广州4个多小时,上海到南京75分钟,上海到杭州45分钟,那么目前恐龙化的中国城市铺张就没有任何问题,以规模和集群效应为特征的超级城市、统摄型城市就没有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来满足这样一个超级城市结构和强势政治的内在需要。

我们是否到了一种生态意义上最为危险的时刻?该如何进行思维上的调整?一本薄薄小书,微不足道,希望能在中国人反思生态困境的思维之海中,汇入寻常的一滴。

周雷记于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南京

2011年8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