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种诗稿题跋手迹

两种诗稿题跋手迹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笔者所见,在有关书画出版物中,即还保存有戈氏题画诗稿的两幅手迹。其间并花了一年左右时间征求当时四方名流为其作题跋。戈鲲化题跋手迹也为其中之一。与其诗稿中称陈氏才名鼎重,“郑虔三绝画诗书”,“邱壑罗胸未可期”,是相一致的。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由上戈鲲化与陈氏的交往来看,两人相识相知,情笃谊厚,陈氏请戈氏为之题跋,戈鲲化自然乐于挥毫,从而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墨宝。
两种诗稿题跋手迹_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沈津先生在《哈佛教授戈鲲化的〈人寿集〉和〈人寿堂诗钞〉》一文中,曾介绍了戈氏及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人寿堂诗钞》、《人寿集》的情况。又说:“燕京还藏有戈氏的两封信,我相信,这应该是他留在世上的唯一手迹了。”[65]事实上,戈鲲化的手迹并不止此。以笔者所见,在有关书画出版物中,即还保存有戈氏题画诗稿的两幅手迹。

(1)在光绪丙子(1876)陈氏得古观室刊本《纫斋画剩》中,还发现了戈鲲化《奉题纫斋仁兄大人画剩》的诗稿手迹。其诗云:

才名鼎鼎重当时,邱壑罗胸未可期。

省识前身是摩诘,诗中有画画中诗。

郑虔三绝画诗书,月夕霜晨遣索居。

我欲与君谈往事,十年几度酒樽虚。

家住月湖湖水滨,烟云供养薜萝身。

年来骨相清癯甚,韦带蓍簪不讳贫。

峰峦突兀水波平,画苑扬镳早有声。

但得一编长把手,拟更小字卧游生。

诗稿末署“新安愚弟戈鲲化拜稿”,下有“人寿堂”朱印。(具体可参所附手迹)

查此诗也见于《人寿堂诗钞》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诗题作《题〈纫斋画剩〉十六叠韵》。两相对照,两者基本相同,但也有个别文字不同。如第三首“年来骨相清癯甚”句,“年来”,《人寿堂诗钞》作“近来”;第四首“但得一编长把手”句,末三字《诗钞》作“常手把”。[66]

按《纫斋画剩》四册,陈允升撰,有清光绪二年陈氏得古观室刻本。他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1820—1884),字仲升,一字纫斋,号壶洲、壶舟、壶道人,又号金峨山樵,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少时家贫,后习书画。工六法,隐居湖滨,足不出户外。书善草隶,画工山水,创意立体,极变化之妙。杨逸《海上墨林》称其:“好学嗜古,工草隶,画山水生峭幽异,笔力坚凝。光绪初寓沪。有《纫斋画剩》梓行。”[67]咸丰中,陈允升赴沪以鬻字画为业,此后长期寓居上海,是早期“海上画派”的中坚人物。

陈氏善画山水,师法梅庚、戴思望,笔墨洒脱,有拔俗之趣。尝缩其所作刻为《纫斋画剩》,据书前序言,陈氏精心绘成山水画一百六十幅,每幅都题以诗或跋,自云:“十余年来,所作山水,谬得虚誉。子弟辈私以邱壑章法,缩为横直二帙,寿之梨枣。”[68]其弟子翁在璆于跋中也说,其师“暇出向日画稿横直二种,名曰《画剩》,并自题诗跋,无法不备,无美不臻,洵称画学津筏”,“学者诚得此而探索之,自能循规合矩,以驯至于古人之室”,故“亟请寿之梨枣”。[69]《画剩》于光绪二年四月由陈允升自费开雕,其子光豫、光萃监刻。历经两年,至光绪四年中刊成出书。其间并花了一年左右时间征求当时四方名流为其作题跋。现集印于《画剩》之前的,即有湘阴郭庆藩,嘉善许汝璜、桑春荣,仁和高保康,吴县潘曾绶,秀水陶计楼、蒲华,溪上叶金缄,钱塘蒋其章,上海潘管来、徐允临,贵池刘世玮,新安戈鲲化,会稽秦树敏,宁波朱仁寿,以及绮霞女史、佩仙女士等四十余人的题跋。戈鲲化题跋手迹也为其中之一。此诗未署年月,据《人寿堂诗钞》,该诗系于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当是在此书开雕之后所作。

《纫斋画剩》出版后,光绪四年五月十八日(1878年6月18日)《申报》还曾刊登《纫斋画剩出书》的广告:

陈君纫斋,四明逸士也。诗书画兼三绝,微特与近今胡公寿、杨南湖诸君相颉颃,即方之前古迂倪痴顾辈无不及也。频年所作山水画稿,纵横得百数十帧,嗣君与受业门下者取付剞劂,业已竣工,名曰《纫斋画剩》。披阅一过,觉其生气蓬勃,自十指尖出,所谓丘壑在胸、造化在手是也。每幅媵以诗词,涉笔成趣,洵为必传之宝。名公巨乡题咏亦多,刻画之精工,纸印之清洁,莫能尽名其妙。此书一出,固已纸贵洛阳。惟是将来必有人翻刻,恐如板桥集之失却庐山面目矣。快先睹者,曷勿趁此原版初印时购致之。每部四本,价洋四员。   人寿主人启[70]

由末署“人寿主人启”,可知此则广告出自戈鲲化之手,也为戈氏的一则佚文。文中称陈纫斋为四明逸士,“诗书画兼三绝”,其画作不仅可以与当时海上画派的胡公寿、杨南湖诸君相颉颃,而且与古代的名画家“迂倪痴顾”辈,即晋顾恺之、元倪云林等相比也无不及。认为披阅一过,“觉其生气蓬勃,自十指尖出,所谓丘壑在胸、造化在手是也”。与其诗稿中称陈氏才名鼎重,“郑虔三绝画诗书”,“邱壑罗胸未可期”,是相一致的。又谓“此书一出,固已纸贵洛阳”,“每幅媵以诗词,涉笔成趣,洵为必传之宝”。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事实确也如此,在晚清画坛上,时人称该书可与《芥子园画谱》“比肩”,由此风行海内。此后还多次被翻刻,成为清末画坛具有重大影响的绘画范本。

关于戈鲲化与陈纫斋的关系,据《人寿堂诗钞》己巳即同治八年(1869)有《招陈纫斋、李子仙二君春饮五飞白轩》,当时戈氏招待陈、李二人在五飞白轩饮酒,诗云:“天地吾大庐,中有一轩窄。欲问轩何名?名曰五飞白。置酒作主人,开轩招嘉客。嘉客爱飞觞,狂吟不拘格。希夷真酒仙,青莲老诗伯。”诗小注谓:“纫斋善饮”,“子仙耽吟”。末云:“千金抵得此身闲,九十韶光莫虚抛。”[71]可知他与陈纫斋至晚在同治八年已经认识,并意气相投,拼酒相醉。光绪元年(1875),当戈鲲化四十岁时,《人寿集》中有陈纫斋唱和诗四首,《回和元韵拟游仙词》四首,《再拟游仙叠韵》四首。其中称道他“仙心侠骨天生就,君有奇才我不贫”,“四十年华弹指尽,黄粱仍是半炊时”。[72]此后丙子即光绪二年,戈氏又作有《送别欢伯太守十一叠韵》,诗云:“双湖去思新图就,为写甘棠送别诗。”小注谓:“《双湖送别图》,纫斋画。”[73]可知在此年送别孙熹太守时,陈纫斋曾画《双湖送别图》,戈鲲化则作有送别之诗。而在之后第二年,他又应陈氏之请,撰写了《奉题纫斋仁兄大人画剩》。诗中谓两人相识已有十年之久,称道陈纫斋“才名鼎鼎重当时”,其诗画如唐代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诗”,又如唐代的“郑虔三绝”,诗、书、画三者皆精妙,在画坛早已赢得名声。由上戈鲲化与陈氏的交往来看,两人相识相知,情笃谊厚,陈氏请戈氏为之题跋,戈鲲化自然乐于挥毫,从而留下了这一珍贵的墨宝。

(2)戈鲲化的另一手迹题于清代中期著名画家华喦的一幅《鹏举图》上。华喦(1682—1756)是乾隆年间的大画家,字秋岳,福建上杭县(今属福建)人。因上杭属汀州,汀州古名新罗,故自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等。长期侨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喦以善画人物、花鸟、山水盛名于世,笔墨超逸,画风别具一格。如《国朝画征续录》评其:“善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皆能脱去时习,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诚为近日空谷之音。”[74]此幅《鹏举图》也是他别出心裁的佳构,以沉雄厚重的墨笔,画一大鹏展翅腾飞,下部衬托以淡墨的汹涌云海,从而展现出大鹏扶摇直上、万里高翔的雄姿。据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著录,此画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75]画作纸本设色,纵176.1厘米,横88.6厘米。上有作者自题诗云:“朝收南山云,暮浴北海水。展翅鼓长风,一举九万里。”署“新罗山人华喦诗画”。自钤有“空尘诗画”、“秋岳”、“华喦”诸印。此诗后收入华喦《离垢集》卷二,名为《题鹏举图》。[76]就在这幅画上,题有戈鲲化的诗作题跋,其开首称:“天地之大无不有,造化乃出丹青手。超然墨海起波涛,鹏翼抟空笔凌斗。”查此诗也见于《人寿堂诗钞》,题作《购得新罗山人大鹏真迹,爰题长句》,后附华喦原作,系于丙寅即同治五年(1866)。[77]两者文字相同。但画作上戈氏题跋末,署有“同治丙寅冬,得此帧于甬上,爰作长句以志之。新安戈鲲化德风氏题”二行,下有“戈鲲化印”、“砚畇”二朱印。[78]

据此可知,戈鲲化购得此画在同治五年丙寅冬。由于买到前辈画家华喦百年前的真迹,而十分巧合的是,因作者名“鲲化”,《庄子·逍遥游》中有鲲化为鹏,展翅九万里的传说,与画作正相契合,故诗中写道:“奇哉与吾名适偶,翰墨因缘结古今。”戈氏十分兴奋,欣赏把玩之际,随之在画上写诗作跋。诗末又云:“启予奋志薄云霄,什袭保之垂永久。”表示要将其作为启示自己奋发向上,励志高飞的一件珍贵的藏品,把它好好保存起来,垂之永久。由此表达了得到华喦这一画作,所谓“心得所好口欲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感。在《诗钞》中,则另有董明甫评语称:“笔歌墨舞,气象峥嵘。”徐松坪谓其:“藻采纷披,妙语天成,一诗一画,今古同名。”郭晚香评语说:“羚羊挂角,飞行绝迹,萨雁门、高青邱有此手笔。”[79]认为华喦此画和戈之诗作可与元代诗人萨都剌、明代“吴中四杰”高启的作品相媲美。

由上二幅题跋手迹,虽说其诗内容已见于《人寿堂诗钞》,但借此也可得以窥见戈鲲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我们知道,戈鲲化既是诗人,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如《人寿集》中张寿祥和诗云:“笔墨生涯寄海滨,肯将名利扰闲身。安排笺纸长消遣,清雅如君最耐贫。”下面小注说:“君善书法。”[80]诗中称道戈氏“能诗能饮又能书”,是一位善于书法又能饮酒的诗人。叶金缄和诗也称他:“擅场三绝画诗书。”[81]从以上二幅题跋手迹来看,可以印证张寿祥所说不虚。诗稿中戈氏挥笔书写,笔墨酣畅,一气写成。其书法结体俊逸,笔墨清润,气韵生动,颇具豪放的个性。就此而言,也可谓书字如其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书法艺术无疑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也是当时作为文人学士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既能见到戈鲲化百年前拍摄的照片,又能观赏到他遗存的墨迹,自然会有一种见字如面,如见其人的一种亲近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