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是自己对别人的尊重、礼貌,而“仪”是通过具体的方式将礼的内容表现出来。
《辞海》对“礼”的解释:
①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是供神的仪式。“礼”亦作“禮”,是古代人在粮食丰收后,手持食物跪拜在神像前,以示感恩,并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②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礼。
③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礼治、克己复礼。
④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⑤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⑥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辞海》对“仪”的解释:
①人的外表或举动:礼态、礼表、威礼(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②按程序进行的礼节:礼式、礼仗、司礼。
③礼物:贺礼、谢礼。
④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礼器。
⑤法制,准则:礼刑,“设礼立度,可以为准则”。
⑥姓。
由此可以看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态、仪容、仪表、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通常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
从交际的角度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普遍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它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的善良、礼貌基础上的传统习俗,为我们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了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它可以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修养、学识和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学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化。
礼仪不只是一种形式,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化解人们彼此间的矛盾,使人互相关注,相互理解。它还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
有些人认为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就是礼仪,其实不然。这些概念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礼貌
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行为规范。它侧重于内在品质与素养,是人际交往中表友善、敬意、得体的风度和风范,属社会公德的范畴。在社会交往中,对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以礼相待,诚恳谦逊。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夫爱妻敬;在工作单位中,敬重领导,团结同事;在服务行业中,热情待客,耐心周到;在公共生活中,遵纪守法,互谅互让。总之,礼貌的核心是在交往中的敬人态度。
2.礼节
礼节,是人际交往中表敬重、迎送、问候、慰问等的惯用形式,侧重外在表现。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须要表现出具体的礼节。因此,只有熟悉交往活动中各种惯用形式,才能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否则就是失礼。
3.仪式
仪式,是礼仪活动的秩序,是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活动。仪式是在讲究礼貌、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它包含有仪表和礼节的因素;但它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因此,它具有集体性、程序性和主题性的特点。集体性是指它的仪式通常是以聚会、宴会、集会的形式出现;程序性是指仪式活动中的先后次序安排;主题性是指举行仪式的目的。
4.仪表
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个人卫生,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看,仪表可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就是仪表,内在形象包括一个人的心理形象、知识形象、智能形象等精神方面的形象。只有把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由此可见,礼仪是总称,既包括内在的内容,也包括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在层次上、内涵上高于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的完整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