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礼俗
(1)拜年礼俗。拜年是春节里的传统习惯,不仅是欢度佳节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互相交往、联络感情、表达心愿的一种手段,更是欢乐愉悦的一种表示。拜年应注意以下几点:时间选择妥当,注意衣着整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时的“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祝贺语;举止、姿态文明适度;拜年时欢闹有节制、保持适中,不能妨碍别人。
(2)尊敬师长礼俗。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荀子在《礼论》中说:“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把尊师提到了“礼之本”的高度,人们在家里大都供养“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师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古代是有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不论贵贱贫富的观念,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礼貌的精华。
(3)尊老敬贤礼俗。我国尊老敬贤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大舜时代,那时就有宴享老年贤人的礼制,称为养老。《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儒家的这种敬老思想深入民心,因而敬老的美德与礼仪代代相传。
(4)满族礼俗。满族非常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平时相见都要行请安礼,如见到长辈,要请安以后才讲话,以示尊重。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之间,不分男女均行此礼,以表亲昵。
(5)朝鲜族礼俗。朝鲜族素有敬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习惯。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处处受到尊敬。家庭内部,晚辈不得随意与老人同桌,平常对老人说话要用尊称,老人外出全家都要鞠躬送行。在途中遇到老人不仅要让路,而且要问候请安。
(6)维吾尔族礼俗。在节日或喜庆日子,他们喜欢以抓饭招待客人,这是维吾尔族人独具风味的民族食品。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素有歌舞民族之称。
(7)蒙古族礼俗,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较重要的节日。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也称“祭灶”。家家在灶神面前烧香、敬恭。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年”叫“查干萨日”,意思是白色的新年。按习俗要拜两次年,三十晚上辞旧岁拜一次,正月初一迎新春再拜一次。“那达慕”大会则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和节日。“那达慕”是蒙语“娱乐游戏”的意思,内容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
2.手势
很多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喜欢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相同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在世界各国千差万别。
在美国,数数是从拇指食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过去的。所以,“2”的手势就相当于中国“8”的手势。拇指朝下,表示“差”或“坏”。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圈,剩下的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OK”“同意”;而在巴西,这个动作表示“肛门”。巴西人表示“OK”“同意”是握紧拳头,冲空中伸出拇指。
在拉丁美洲国家,手心向下表示动物的高度。表示小孩的身高要把手心向左或向前,手指第二关节弯曲。如果用手心向下的方法表示孩子的身高,会被看作有意侮辱人。
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而日本人做此动作却表示被人“炒了鱿鱼”,即被开除了。
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人用左手食指放在眼睑上往外一抽,表示提醒别人注意;如果您跑到澳大利亚去做这个手势,却会惹来麻烦,因为在那里,这个动作是表示蔑视。
日本人鼓掌用手指拍击表示欢迎,在英国这么做却意味着演出不成功。
将手朝下一挥,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意为“好样的”,而在秘鲁却表示“弄错了”,在智利又成为“搞出什么事了?”
北美达科他的印第安人,屈臂用食指指胸为“我”,伸臂指前方表示“向前去”,握拳向下落表示“到家”,三者连贯起来意思是“我要回家”。
3.见面礼俗
(1)日本。人们使用最多的是鞠躬礼。当结了婚的男士上班时,他的妻子会鞠躬送他出门;到了公司遇到同事,他又会一个接一个地鞠躬。初次见面时要鞠躬,问候礼是30°,分别时行45°。常用的礼貌用语是“您早”“您好”“晚安”“对不起”“拜托了”“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失陪了”等。
(2)韩国。韩国人大多彬彬有礼。见面时,互相致意问候已成习惯。他们常先施鞠躬礼,后施握手礼,男子见面微微一鞠躬,然后互握右手或双手,彼此问候;韩国妇女很少握手。对长者、上司都要用敬语讲话。迎接客人不论是对先生还是对女士,都要微微一鞠躬。
(3)菲律宾。菲律宾人的家庭中仍保留着吻手的礼节。每天早晚必须对长辈行吻手礼。与长辈或其他客人谈话时,必须用恭敬的语言来表示礼貌。长辈谈话时,做儿女的不能随便插话打断。高声谈话,会招人非议;哈哈大笑,被认为是无理的举动。从别人面前或中间经过时,必须弯腰,两手下垂,说一声:“对不起,让我过去可以吗?”
(4)泰国。泰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泰国人很讲礼貌,通常行合十礼。行礼时稍稍低头双手合掌,十指并拢,举起,轻轻接触脸部与胸部之间的身体某一部位,互致问候:“你好。”致合十礼时,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要求:①晚辈或下级,双手可举至前额;②平辈相见,举至与鼻齐;③长辈或上级还礼时,双手不超过胸。
(5)美国。美国人以不拘小节而著称。美国人见面可能直呼对方的名字,也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笑,说声“Hi”“Hello”算是打招呼。同样,在社交场合,散席或业务会议散会时,也不一定跟每一个人道别和握手,往往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说一声:“好了,再见吧。”
(6)法国。法国人见面时常亲面额或贴面额,长辈对小辈亲额头,爱人和情侣之间行接吻礼。法国人很注重“女士第一”的礼仪(又称女士优先原则,许多西方国家都讲究此礼节),不论是走路、入室、开门、入座,一般都让女士先行,拜别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与妇女共餐时,上菜敬酒,也是先女后男。
(7)俄罗斯。俄罗斯人常用的礼节是拥抱、接吻、握手、鞠躬。男人一般吻女人的手背,女友或男友之间吻面额之下,父母吻儿女的额头,艺术界通常接吻,且男女无别。
(8)德国。德国人行握手礼,男女无别,就连中小学生见面时,也互相握手问候。德国人待人接物也很讲礼貌,他们离开时告别,见面时问候,“谢谢”随口讲,“对不起”不离口。
(9)在非洲刚果一带,人们见面时,双方先互相伸出两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几口气。
中非某些部落的人向人问好时,两手紧握在胸前,然后微微点头,拍几下手掌。
非洲坦噶尼喀湖畔的部落居民彼此见面时,先拍肚子,然后鼓掌、握手。
(10)大洋洲一些岛屿上,人们相互用中指勾住,把对方略向自己身边拉一下。
太平洋巴斯赫群岛的居民行礼时,先站得笔直,两手握拳高举过头,然后把拳头放开,自然放下来。
(11)日本北海道的土著民族见面时,双手合十举向前额,掌心向外摊开,然后拍拍自己(男人拍胡子,女人拍嘴唇),再握手。
(12)有些马来人见面时把手指并在一起,互相把手面手背轻轻地拍一下,然后用手贴住嘴唇或额角。
(13)在丹麦,女人特别是未婚女人对有身份的男子行屈膝礼,同时把手伸给对方。男子相逢握手时,切不可四手交叉,否则对方就认为这是触霉头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