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十九日敕牒之二十九

二十九日敕牒之二十九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赈贷指国家对灾民提供无偿或一定程度有偿的物质救援,它对维护社会及灾民生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废明德宫之玄圃苑院,分给洛阳遭水者。唐代前、后期赈赐粮物有所不同,后期比前期制度完备。(二)赈贷粮食除了无偿赈济灾民,灾年还有借贷之举。贷粮之举在唐代较常见。而且,赈粮流弊众多,豪民、奸吏对救灾效果影响很大。豪民与奸吏的共同作用下,灾民所得很可能是杯水车薪。
赈贷粮物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赈贷指国家对灾民提供无偿或一定程度有偿的物质救援,它对维护社会及灾民生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赈贷包括国家无偿对灾民赐粮、赐物和有偿赈贷粮物等。据统计,唐国用支出按用钱多少排列顺序,赈恤费占8.7%。[167]

(1)赈赐粮物

赈赐粮物即直接给灾民发放粮物等,在救灾中十分常见。贞观十一年(637)七月,诏以洛阳水灾,该州诸县百姓漂失资产、乏绝粮食者,量以义仓赈给;赐遭水旱之家帛15匹,半毁者8匹。并废明德宫之玄圃苑院,分给洛阳遭水者。九月,黄河泛溢,毁河阳中潭,太宗赐濒河遭水家粟帛有差。[168]兴元元年(784),北方蝗灾饥馑,诏幽、易定、魏博等八节度,每节度赐米5万石,河阳、东畿各赐3万石。[169]元和十一年(816)四月,赐徐、宿二州粟8万石,以恤其水旱。[170]大和三年(829)五月,诏赐去年以来水损处郓曹濮、淄青、德齐等三道各5万石米,兖海3万石。[171]开成元年(836),以同州、河中、绛州三州旱歉,赋税不登,“放开成元年夏青苗钱,同州赐杂谷六万,河中绛州共赐十万石,委度支户部以见贮粟麦充赐”。[172]赈赐灾民以赐粮最为普遍,也有赈赐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贞元十八年(802)七月,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秋七月,赐帛5万段,米10万石,盐3千石。[173]只是布和盐等生活用品的赈赐,远不如粮食普遍,毕竟民以食为天。

唐代前、后期赈赐粮物有所不同,后期比前期制度完备。在前期一般由朝廷临时派遣使臣赈赐,如永隆元年(680)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遣使赈恤,其家赐物7段。[174]后期则一般委度支与灾区所在道的节度使共同商量处置,按受灾程度分等第,派清廉强干的“清强官”负责仓粟的发放和给贷,增强了有效性和灵活性。如德宗《水旱赈恤敕》曰:“应诸道遭水,飘荡家产,淹损田苗乏绝户,宜共赐米三十万石,所司各据州府乏绝户多少,速分配每道合给米数闻奏,并以度支见贮米充。度支即与本道节度、观察使计会,各随便近支付。委本使差清干官请受,分送合赈给州县,仍令县令及本曹官同付人户,务从简便,无至重扰,速分给讫,具状闻奏。”[175]同时期,因京畿及同华等州百姓荒馑,诏“京兆府百姓并宜赐种子二万硕,同、华各赐三千硕,陕、虢两州赐四千硕,委州长吏即于度支计会请受,差公清仁恤之吏,与县令亲至村闾,随便给付,仍加劝课”。[176]长庆二年(822)七月,以陈、许两州水灾颇甚,百姓庐舍漂溺复多,诏赐米粟5万石,以度支先于管内见收贮米粟充。本道观察使审勘责所漂溺贫破人户,量家口多少,作等第,分给闻奏。[177]以上说明唐后期地方在自主赈灾方面,灵活性有所增强,这可能与地方官更了解地方情况,便于赈灾有关。而且,为防止富室并籴,使真正的困难的灾民受到赈济,赈赐诏书中常常特别指出要分等第,先从贫下户,分等第赈给。[178]为确保赈灾公平有效,贞元十四年(798)“会京师旱,诏择御史、郎官开仓振恤”。监察御史段平仲与考功员外郎陈归被选,同得对,陈振恤事。[179]但派遣御史、郎官亲行赈恤当并不常见。

(二)赈贷粮食

除了无偿赈济灾民,灾年还有借贷之举。刘禹锡《谢恩放先贷斛斗表》云:“臣奉五月二十九日敕牒,据度支所奏诸道节度、观察使及州府借便省司钱物斛斗等数内,当州欠三万六千二十三贯石,并放免者。……伏以关辅之间,频年歉旱。田租既须矜放,公用又不支持。承前长吏,例有借便,以救一时之急,皆成积欠之名。”[180]这说明是赈还是贷,需视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而定。贷粮之举在唐代较常见。贞观二十二年(648),开州、万州旱,通州秋蝗损稼,并赈贷种食。[181]贞元十三年(797)三月,河南府上言旱损,请借含嘉仓粟5万石赈贷百姓,可之。[182]元和六年(811),户部侍郎李绛上奏:自宪宗即位以来,“遇江淮荒歉,三度恩赦,赈贷百姓斛斗,多至一百万石,少至七十万石”。[183]长庆二年(822)十月,好畤山水泛涨,漂损居人,河南陈、许二州尤甚。诏赈贷粟5万石,量人户家口多少,等第分给。[184]大和五年(831),太原旱,“借粟十万石”。[185]后期贷粮较前期多,赐粮较前期少,当与后期财政不足及政风、吏治状况有关。

朝廷对水旱等灾害的赈贷属于户部职能之一,尚书省的户部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下)“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凡赋税职贡之方,经费赒给之算,藏货赢储之准,悉以咨之”,[186]户部钱物一部分即充作水旱赈贷。李锦绣认为“户部钱物斛斗真正大规模地用于充赈贷,始于元和年间”。此前贞元年间户税钱“更大部分用于补贴度支财政亏空,代替蠲放租税”,元和时期,用两税斛斗中的二分置常平义仓,充水旱赈贷的仓储建立,水旱赈贷渐多。[187]但应注意到,在古代灾荒频仍的条件下,政府的负担也很重,值储粮不足或财政困难时期,由于赈贷数量不足,对灾民的救济常常很有限。而且,赈粮流弊众多,豪民、奸吏对救灾效果影响很大。例如:大和八年(834)九月,淮南、浙西等道仍岁水潦,遣殿中侍御史任畹驰往慰劳,即诏“以比年赈贷多为奸吏所欺,徒有其名,惠不及下”,特委所在长吏以军州自贮官仓米减一半价出粜,各给贫弱,如无贮蓄处,即以常平义仓米出粜。[188]诏书中特别提到了奸吏在赈贷中常做手脚导致赈贷徒有空名的问题,说明了这类事在灾年赈贷过程中十分常见,令赈贷效果大打折扣。豪民强索救灾粮者如邢州南和人宗玄成,“性粗猛,禀气凶豪,凌轹乡村,横行州县”。“属河朔失稔,开仓赈给,宗玄成依势,作威乡墅,强乞粟一石”。南和令李备不与,宗玄成乃“备集门内典正一百余人,举牒推穷”,强乞是实。[189]类似地方恶霸虽属少数,但危害较大。豪民与奸吏的共同作用下,灾民所得很可能是杯水车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