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但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理工类高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工程师、科学家为主。由于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因而在一般情况下,理工类大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也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事实判断,但这种“专才教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理工类高校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心灵教化,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降低。
为了能更直接清晰地了解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笔者针对兰州理工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同学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实发1000份,收到有效问卷920份,调查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1.3%,女生占38.7%,大学一年级学生占30.1%,大学二年级学生占31.13%,大学三年级学生占24.6%,大学四年级学生占14%。此次调查对象覆盖了全校理工类学院的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对的普遍性。问卷内容涉及文学、历史、道德意识、学习意识等内容,题目类型分为单选和多选两种。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一、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主要组成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如历史知识、政治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史哲知识欠缺
在对你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调查中,30%的学生选择读过一本,23%的学生选择读过两本,18%的学生选择读过三本,15%的学生选择根本没读过,仅有14%的学生选择全部都读过;在对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顺序正确排序的调查中,仅有49%的学生能选择正确;在你对孔子的了解有多少的调查中,26%学生选择非常了解孔子的生平与思想,52%的学生选择知道的不多,22%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在阅读人文书籍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56.1%的理工类大学生选择偶尔才阅读人文书籍,因为没有时间;在调查你平时看得最多的是什么书时,60%的学生选择“英语、计算机类”,20%的学生选择“专业课类”,17%的学生选择“文科类(小说等)”,3%的学生选择“文科类(哲学、文艺等)”。
人文知识的积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具有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智和精神状态的走向。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为了考试,整个社会都在教育上急功近利,造成理工科专业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上,很少涉及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浅薄;调查结果还显示,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完整地读过两部国外文学名著或了解两种国外哲学思潮的学生均不超过半数。[1]说明,时隔十余年,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多少。
母语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在“你是否能清楚地向他人表述自己的思想,应付日常书信来往或书面写作”一项的调查中,33.3%的学生选择“能,非常轻松”,29.7%的学生选择“能,但略有困难”,20.5%的学生选择“不太能,经常有障碍”,17.5%的学生选择“不能”。同时,我们还对200名学生进行一篇五百字左右文章的写作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文章中有错别字的147人,标点符号使用混乱的64人,层次不清、表达含混的约20%。目前,大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习题、译文、答卷、论文乃至一般日常应用文,不仅内容杂乱无章,层次不清,辞不达意,而且错字、别字多,字迹难看,缺乏规范,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大学生的“手笔”。2004年4月2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公布的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是: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大专理工科为26.8%,文科32.3%;大学本科及以上理工科为41.9%,文科为58.8%。武汉市某重点大学的一次母语水平测试中,参加考试的3511名学生平均分为63.9分,75分以上仅占18%,不及格学生比例为26.3%,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分竟然不及格。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其结果是外国留学生队跃居前几名。
人的表达能力是人的本质、素质借助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有的理工类大学生文学修养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差,到大学毕业时,连填一张求职表格都填不好,写一份个人简历都写得不伦不类。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收到一位青年教学工作者的数学论文,看完以后感慨地说:“我给他改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这种情况在理工类院校中并非个别的事例,而是有着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有很多学生都能讲流利的英文,可是中文却很差,这表现在表达能力越来越丧失,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当年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对中国一些留学生懂英语、懂计算机、懂经济,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孙绍振先生在《科学时报》上撰文指出:“缺乏母语修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目前还难以精确估计。但是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严峻挑战,我国大学生的才智和创造被‘窒息’是不言而喻的。”[2]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里,系统地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学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四书五经更是无人问津。学生在各种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的追逐中疲于奔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经在一次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讲过,科技、经济落后,就要亡国;而没有民族文化,就会亡种。许嘉璐副委员长的这种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高校的人文教育继续衰退下去,民族文化的消失恐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艺术修养不高
艺术修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进人的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能力,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艺术修养部分的调查显示,知道“钢琴诗人”是肖邦的学生仅占28.6%,知道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被誉为“艺术三杰”的画家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学生只有15.2%。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普遍缺乏世界艺术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文化的熏陶,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偏低,不少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音乐、绘画知识和欣赏水平欠缺,大多数学生看影视作品主要看故事情节,不懂表现方法;听音乐主要听流行歌曲,对纯音乐基本不理解或无共鸣;对美术常识,如三原色、人体黄金比例等不清楚。
(三)漠视政治
关注世界形势,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的情况看,仅有35.5%和3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政治热情较高或尚可。许多大学生对国家所实行的各项政策如“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企业改革”等表现得漠不关心,好像这些与他们无关;对如何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并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做出应有贡献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认识。还有一些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政治事件缺乏应有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遇到问题时,不能对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明辨是非、把握分寸。
(四)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人们对法和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对现行法的评价和态度等。一些理工类大学生当被问到:“你认为法律对于你自身来讲有什么具体的作用?”竟然有人回答:“我们是理工类学生,到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工作的可能性很小,不需要学习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凭良知、凭社会道德足以安身,无需与法律打交道。”由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67%,不报案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20%;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女生比例占6%。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思想意识并不强,甚至当前还出现一系列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2010年10月16晚,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发生了醉酒驾车肇事案件,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的惨案。现场,肇事者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从根本上分析,主要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以幕后地位和权力作为后盾力量,忽略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而发生违法犯罪的恶劣行为。
二、人文精神弱化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的匮乏。
(一)心理承受力弱
培根有一句名言,即“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正是由于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纠纷时,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不知道用人文方法解决问题,没有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情怀。他们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不受损失,结果却往往是既不利己又损害了别人,碰到压力无法去排解,自杀倾向越来越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的人生目标”项中,选择“明确”的占69%,选择“无法确定”的占22%,有9%的学生选择“未考虑”;在“您的人生支柱”项中,有59%的人选择了“知识”,12%的人选择了“奉献”,9%的人选择了“金钱”,3%的人选择了“爱情”,2%的人选择了“权力”,25%的人选择了“其他方面”;在“人品、权利、金钱”的比较中,首选“人品”的占71%,首选“权利”的占17%,首选“金钱”的占12%。这表明学生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进取态度、对求知和人格的重视。但人生目标迷茫、人生支柱偏颇、轻人品重权利的学生仍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这是由于理工类大学生在长期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中,部分学生人格偏颇尤为明显,如重物质轻精神、重实际轻理想、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缺少集体观念、利他精神和艰苦奋斗观念,人格失落、人情变得冷漠、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等。
2002年,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竟然先后两次将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5只黑熊的嘴里、身上,而他这样做的理由,据称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燕就刘海洋伤熊事件谈道:“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没有教养;懂学理,但缺乏全面的知识;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懂得数、理、化,而不懂得真、善、美;甚至连一般老百姓正常的心态都失去。这就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人文教育实在太欠缺了,我们太不重视了。”当人文精神的缺乏转变为行为时,将会变得很可怕。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残忍的杀害4名同学,被执行死刑;2005年,北京大学的一位男生,为了追求本班的一位女生,竟然把与该女生建立恋爱关系的同班一位男生砍了八十多刀,残忍地结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2005年12月复旦大学数学系三年级研究生张明以帮忙收养小猫为由,骗取小猫大约二十只,全部挖眼后丢弃;2010年9月,因为前女友提出分手,孝感某高校一名大学生狠心用水果刀将女友“抹脖子”后自己割腕自刎,准备与女友共赴黄泉;2010年10月,西安一女青年下班途中被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开车撞倒,药家鑫在发现伤者记录自己车牌号码的情况下,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伤者连捅8刀,致其当场死亡。
这些学生在追求科学、追求幸福的正确目标下采取的是社会无法接受的行为方式,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动物和谐处。一个没有系统地掌握人文知识不具备人文精神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更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不可或缺。
(二)人文价值较模糊
几十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是“空头理论”。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正是由于错误观念的引导,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得多而社会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道德选择日趋迷茫,道德评价失去准则,如校园内作业投机取巧,许多老师发现一个班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竟然连错误之处也完全一样,考试弄虚作假,考试时通过各种作弊手段欺骗老师。再如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不再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早就抛在脑后,而是怎样做才能做到付出的最少而获得的更多,把个人的实惠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更有甚者则把经济条件作为个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当金钱、功利成为人生的全部意义之后,必将丧失对现实生活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精神的迷失、道德的错位也必然如影随形。
三、人文行为失范
人文行为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凡是与人文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的行为都是人文失范行为。
基础文明修养是当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但是,面对就业竞争和压力,许多理工类大学生只埋头于科技专业知识和各种考级书籍、资料的学习,无心接受人文教育,无心顾及个人的人文修养,具体表现为:
(一)文明礼仪缺失
1.男女同学在公共场所交往不得体
社会上的婚姻恋爱观,已急剧渗透至校园,而校园内不文明恋爱行为也随之增多,个人道德防线有所下降,校园内公共场所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外租房同居者大有人在,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情感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2.不讲公德
食堂买饭插队、挤堆;上电梯不互相礼让;寝室中,私人空间膨胀;教室中,图书馆里,“占座”习以为常;上车时,加塞插队;乱丢纸屑废物、随地吐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有的学生假装没看见。生活中,更有网络炫富、言语轻佻、行为怪诞者,一些超越公众心理底线的言论和行为被一些人看作是“潇洒”、“有个性”,盲目追从所谓的“非主流”,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规范。
3.公共场合任意喧闹
有些学生休息时间在宿舍内喧哗、唱歌,影响他人;还有些学生在教学楼道内大声喧哗,破坏了校园的宁静与和谐;课间休息时坐着书桌脚踩椅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4.满口脏话秽语
大学校园里常常能听见有人出语粗俗,尤其是男生,几乎每句话都带“脏”字,而他们对此都毫不在意,似乎已司空见惯。因为同学之间互相的“感染”、“熏陶”,导致彼此逐渐的被同化,使这种情况成为了一种风气。
5.衣冠不整随意出入公共场所
在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男生光着膀子,有些女生穿着超短裙、低领露背背心,发型、服装怪异。甚至有些大学生穿着拖鞋、背心上课,完全是一派小混混的形象,不符合大学生的形象。
6.破坏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但在校园里常有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破坏公物、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发生。
7.浪费行为严重
浪费水电、粮食等情况严重。勤俭节约行为,虽然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历史阶段,但是在当今的时代,即使是对于十分富有的国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勤俭节约的观念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的确认和对未来生命价值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厉行此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觉悟和对人类社会代代延续的责任心,充满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勤俭节约要求对消费欲望适度节制,也体现出个体生命对自我的理性把握,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在大学校园里,对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常被讽刺为“小心眼”、“斤斤计较”,“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节约用电,人人有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耳熟能详的句子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吃穿攀比,玩乐享受,超前消费也已“蔚然成风”。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美德的行为,现在被认定为“另类”,而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羞耻的现象,现在却被认定为“流行”、“时尚”。
8.不爱护公物
公共财产和公共设施时常遭到人为地破坏。对待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有些同学不爱惜,把图书馆的书当座垫,或是随意造成图书污损,有故意破坏图书借阅标识造成重复浪费的,有关键性的内容和图片不时地被开“天窗”或被勾划得一塌糊涂的。在课桌上乱刻乱划,在课桌上低俗的文化随处可见;任意破坏墙壁清洁等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
盲目追求个人享乐,注重金钱利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高尚的精神生活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有所滋长,且有蔓延之势。在大学生中,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乐逐渐地成为一种“时尚”,怕苦怕累、不思进取、“今日有酒今朝醉”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流行病”,个人生活消费逐年增多、居高不下。一些大学生在一起不是比谁的学习成绩好,谁学习勤奋刻苦,甚至有时会取笑那些刻苦学习的人。因此,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用于享乐的时间多了;严格要求自己少了,放纵、宽容自己多了。
(三)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合作能力匮乏
善于与人合作,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在人际关系上,一些大学生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四)社会适应能力差
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遇到挫折常常难以自拔,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很多人成为应试的工具,离开了书本就寸步难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
(五)缺乏诚信行为
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在调查“您是否愿意诚实、守信”时,18%的学生选择“努力做”,79%的学生选择“愿意但是很难”,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在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最典型的缺乏诚信行为便是平时的抄袭和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大学考场纪律三令五申,但每次考试都会发现作弊现象,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大学生作弊现象已是普遍事实,且作弊方式层出不穷,作弊手段也防不胜防。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之中,抄袭之风遍布起始,从课堂作业抄,到实验报告抄,甚至课程论文也抄,抄同学的,抄网上的,各种形式和方法,而有些同学美其名曰“走捷径,省时间,高效率”。在课程结业考试中,作弊行为也是平时抄袭的发展结果,为侥幸、为虚荣、为从众、为不平衡、为同情,各种考试心理比比皆是,有为不愿学习而作弊,有为忙于社团兼职而作弊,各种原因涉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方方面面。而让人深思的是大学生对此行为所持的态度,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这些行为并未持反对意见,反倒保持着默许的态度。
总之,这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是大学生们道德滑坡、人文精神丧失的表现。
四、创新能力较低
(一)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
有许多大学生虽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缺乏行动的信心。
(二)缺乏创新的毅力
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进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缺乏创新的兴趣
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理工类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不足。
(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大学生也想创新,但不知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和锻炼。
理工类大学生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力。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直觉等形象思维的训练,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比较片面。考虑问题总是非此即彼,缺乏辩证思维方式。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和思维方式的局限,许多人往往形成模式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质的欠缺与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理工类大学生今后发展的一个瓶颈,人文素质水平已成为直接决定着理工类大学生由技术性人才转型为复合型人才的主导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