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曾经指出:“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是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学校,学生最崇拜的便是老师,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其脑海里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无声无息的影响,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美国著名学者欧内斯特·博耶指出:“人文教育与应用学科的综合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不仅仅依赖于计划本身,还取决于实施计划的人。课程本身并不能相互协调,教师必须为本科生教育的成功提供必要的启发和综合。他们不仅仅要献身于自己的学科,还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教育精神并以此作为示范。”[3]《中庸》里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治教化的必要条件不是书本,而是有道之君。只有“人”才是“道”,“人”才是人文精神活生生的载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人文课程,传授人文知识,而是教师本身于行动中自然彰显的人文精神,这才是本。通过聆听教师的课,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被其人格魅力所感染,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我国现代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教育的真谛、教师与学生的根本任务。教书,这是教师的职责,育人,才是教师的天职。千教万教,当然要教书,但目的是教人,着重点是人,而不是书。因为“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4]
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因此,为人师表是一种责任,一名好的大学教师应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一个品格高尚、儒雅谦和、富于爱心、情感丰富、博学多才、有审美情趣的教师,课上课下、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折射智慧的光芒,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