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初步建构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虽然主要是框架性的、定性的,不是严密系统的、完全量化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根据邓小平首创的小康社会理论设计的,小康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核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精神。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
邓小平小康指标体系内在逻辑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邓小平初步建构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虽然主要是框架性的、定性的,不是严密系统的、完全量化的。但是,这为后来国家统计局、各级政府和一些研究部门参照国际标准、斟酌本国实际,设计各种更明细、更精确的小康指标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康社会理论是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向导。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根据邓小平首创的小康社会理论设计的,小康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核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就是“三步走”与“市场经济”。基本保证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工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普及教育、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环境改良。根本要旨是民富国强。
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精神。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的“左”的政策失误,人民收入增加很少,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通过对这20年的历史反思,邓小平得出“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28]基于中国极其贫困落后的发展底子,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29]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不是静止的,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事求是地不断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