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预防接种是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所有儿童都必须全程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所有疫苗。条例要求“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如果接种前孩子身体不适,应及时和预防接种部门联系,预约下次补种时间。
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_现代节日解读

(4月25日)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扩大会议免疫规划顾问扩大小组的工作人员提出,让全世界儿童都能够接种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结核病的疫苗或者制剂。1981年,中国政府表示支持这项决定。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的每年全国都在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个健康的人为什么会生病呢?除因饮食不足或不当(营养不足、消化不良)、冷热不均、外伤、中毒等物理因素外,传染性疾病则因病原(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致。

人的机体具有一系列预防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如健全的皮肤、呼吸道黏膜,可以机械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胃肠液对一系列微生物也具有破坏作用,在口腔、鼻腔、肠道和阴道中存在着一种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也可以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这种抵抗疾病发生的自身能力,称之为人体的免疫力。

若是病原微生物一旦冲破了由皮肤、各种黏膜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所组成的防御屏障并进入机体组织中,那么它所到之处,就会产生炎症,这就是说人体开始生病了。

婴儿出生后,随着一天天长大,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对儿童进行人工免疫,即通过人工的方法给健康的儿童注射疫苗(杀死的或削弱的微生物)类毒素,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不感染性,以增加儿童的抗病能力。这种增加人工免疫的方法,医学上称为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开始于1978年。3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努力,先后于1988年以省为单位、1990年以县为单位、1995年以乡为单位相继实现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由于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存的白喉、百日咳、麻疹等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我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区的要求。2002年国家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2008年国家进一步将麻疹疫苗、麻腮疹疫苗、乙脑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等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所有儿童都必须全程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所有疫苗。

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要求“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一、儿童极易感染的几种急性传染病

①麻疹:其病原菌为过滤性病毒,这种病毒易飞散,在人体之外时,生命力很强。病人是麻疹病毒之源。他在咳嗽、打喷嚏、喊叫、谈话以及哭泣时,通过空气飞沫把病毒传播开来,所以麻疹易具传染性。

②风疹:风疹的病原菌是过滤性病毒,病期伴有皮疹。这种病只能由病人传播,或通过直接接触,或借助于空气飞沫传染。

③猩红热:猩红热的典型症状是咽部由于咽峡炎而受损,在躯干发红的部位可见细小的点状斑疹。猩红热的病原菌是链球菌。猩红热的病原菌在人体之外也能生存。因此,病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玩具、看过的书籍以及吃过的食品,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④白喉:病原菌为白喉杆菌,白喉多发于秋冬两季,一般是在同病人、处在恢复期的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直接接触时,通过飞沫感染的,偶尔也通过病人或带菌者使用过的东西和食物传染。

⑤百日咳:百日咳主要是1~5岁的儿童易受感染。百日咳的病原菌是短杆菌。它在外界环境中不稳定,在烘干、紫外线照射下以及消毒作用下很快就会死亡。

⑥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耳下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症状是全身中毒、涎腺受损,多发于5~15岁的儿童。本病的病原菌是过滤性病毒,它寄生于病人唾液当中,通过空气飞沫传染。

⑦水痘: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从发病的某一天起就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5~10儿童最易感染本病。水痘的病原菌为过滤性病毒,挥发性强,又非常活跃,它能从门、窗、墙缝渗入室内,从一层楼传播到另一层,从一个房间扩散到另一个。然而,由于本病的病原菌在人体之外不稳定,很快就会死亡,所以不通过第三者和物品传染。

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损害神经系统的疾病。本病的病原菌是过滤性病毒。它能经受物理因素和化学制剂的刺激,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并能长期地(3~6个月)在外界生存下去,尤其在水中、奶里及奶制品内。病人和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多是经过消化道侵入机体,偶尔也有经呼吸道侵入的。用脏手抓食物(牛奶、水、水果、蔬菜),病毒易进入胃肠道而致病。

⑨病毒性肝炎(鲍特金氏病):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肝受损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病,常伴有黄疸。鲍特金氏病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多寓于病人的血液之中,而尿和粪便中少见。本病由病人传染,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以及被病人的粪便和尿污染的物品和手来感染。

二、预防接种前要注意的事项

孩子在预防接种前家长要了解本次孩子应该接种的疫苗种类、预防的疾病、疫苗的禁忌症、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以及异常反应的处理原则等。

家长在预防接种的前几天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注意保暖,适量运动等,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保证本次疫苗的按时接种。

预防接种前日给孩子洗澡,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接种当日,给孩子穿整洁、宽松的衣服,以便露出接种部位(上臂或臂部),且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如果接种前孩子身体不适,应及时和预防接种部门联系,预约下次补种时间。

三、预防接种时要注意什么

家长要如实回答接种工作人员的询问,如实告知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有无过敏史、发热惊厥史、有无肾炎等慢性疾病,目前有无发热、腹泻等疾病及其他任何的身体不适。

认真听取接种医生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的讲解,认真听取处理接种反应的建议。

接种医生实施接种操作时,家长应给予配合,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减少疼痛感,减少恐惧感。

四、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为无害的过敏性反应,2~3天可自行恢复。接种后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等炎症反应,我们称之为一般反应,也叫正常反应。极个别人由于个体差异(如过敏体质者)接种某种或某些疫苗后可能发生与一般人反应性质与表现均不相同的反应,如红肿、化脓、皮疹、颜面部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我们称之为异常反应。这类反应症状有时可能会很严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无论一般反应还是异常反应,在大规模的人群接种中客观上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请家长予以理解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