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国际宽容日:11月16日,国际宽容日的英文是: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
199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时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的责任所在。
同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宣布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世界宽容日的背景
讲到世界宽容日的背景,首先必须提到1815—1914年的欧洲协调。欧洲协调源于1799年法国拿破仑发动的称霸战争。当时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等联合起来对付法国,组成反法联盟。通过7次较量,最终于1815年击败了法国。4个战胜国在战后于1815年11月20日签署了《四国同盟条约》。此次会议是在维也纳召开的,历史上又称维也纳条约。条约第二条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重申和确定根据1814年4月11日条约永久剥夺拿破仑·波拿巴及其家族在法国的统治权的约定。法国战败后,战胜国不是采取完全报复的行动来对待法国,而只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永久限制发动战争的军事头目拿破仑的统治地位。战胜国与最信仰基督教的国王会商如何恢复欧洲的多极统治和权力均衡,决定采取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来维持欧洲的和平和稳定。后来由于法国忠实地履行了所承担的义务,英、俄、奥、普四国邀请法国参加大国会议,一起讨论解决有关协调欧洲和平安全问题,四国同盟变成了五国同盟。
拿破仑战争后,由于战胜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策略,实现了欧洲历史上少有的100年和平时期(指没有发生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战后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开幕。这次会议被称为世界巴黎和平会议。此次会议没有像维也纳会议一样允许德国参加,签署的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处置异常严厉,带有很重的复仇色彩,其领土减少八分之一,人口减少十分之一,殖民地全部丧失(在此次会议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权益全部让给了日本,酿成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军备受到限制,赔偿数额巨大。对此,列宁怒斥《凡尔赛和约》为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认为这势必引起德国人的仇恨,从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军队里有一名叫希特勒的下士,他为德国的失败感到震惊和愤怒。后来他参加了德意志工人党(后来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这个组织对德国在第一次大战中的失败耿耿于怀,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色彩。不到两年希特勒成为这个党的领袖。1932年在德国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人类的灾难就此降临。随后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巨大灾难。据统计,全球60%的国家、4/5的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等大洲,大战造成约6 000万人死亡,物质损失超过40 000亿美元。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宽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先辈们引入伦理学范畴。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宽大、宽裕、宽松、宽宏等含义。
孔子把宽容看作是仁德的重要一目,尤其是对上层统治者来说,只有宽容才可赢得民心。作为正人君子应该做到处处不忘宽容,为众人树立楷模,引导和启发人们多行善事。孔子所倡导的宽容思想在后世得到了极大发挥,逐渐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之一,在改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政权等许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以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对待文化人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唐文化的宽容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乃至马球运动等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吸纳和包容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谦和、宽容、豁达、忍让的佳话数不胜数。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将相和”。公元前279年前后的赵国,有一个普通的门客叫蔺相如,他跟随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约会,蔺相如用智谋保住了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渑池归来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拜他为上卿。当时赵国有一位武将叫廉颇,攻城略地功劳最大,也为上卿,但位在蔺相如之下,很不服气,并到处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借机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避而让之。廉颇知道后自知理亏,非常惭愧,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是一个粗人,不知您宽容我到了这般地步!”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生死之交,也为赵国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北宋仁宗年间,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当时朝廷时常有诏书文告送来,范仲淹为了便于收藏,就命人用黄金打造了一个装信的金筒,上面还镶嵌了各种各样的宝石作为装饰,挂在中军大帐的墙壁上。不久金筒被一个老兵盗走了,范仲淹知道后并没有追究,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后来诗人袁确在范仲淹画像上题词赞扬他宽容豁达的品德时说:“甲兵十万在胸中,赫赫英名震犬戎,宽恕可成天下事,从他老卒盗金筒。”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