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研究时段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否适度,取决于在特定历史时期该国(或地区)的人口相对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社会发展程度的对比状况。过剩人口规律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一个社会生产阶段上可能是过剩人口的情况,在另一个阶段上却不是这样”[1]。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起历史作用的人口规律,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抽象的人口规律。
要研究适度人口问题,绝不能脱离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状况而抽象地研究,必须在明确研究的特定时间阶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这一时间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状况和资源禀赋状况,对这一时期的适度人口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
因此,只有首先明确研究的具体时间阶段,才能深入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问题。
(二)研究时段的确定
适度人口研究的具体时间阶段,需要依据人口长期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来确定。
人口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说,人口的发展过程贯穿于人口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基本系统的发展过程。在这三个系统中,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变量变化相对比较缓慢,变化周期也相对比较长,具有一定的“惰性”。这使人口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社会经济系统的变量变化则非常活跃,并且往往引起、激发或促进其他两个系统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使得人口发展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2]。
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本书将适度人口研究的时间跨度确定在90年左右。虽然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封闭人口(Closed Population)[3]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不同的状态需要的时间很长。宋健和于景元[4]和王浣尘[5]在各自的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证明了一个社会的封闭人口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不同的状态所需的时间常数(这一时间常数通常被称为“人口大惯性周期”)接近于社会人口的平均寿命。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2005—201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4.4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达到73.2岁,女性预期寿命达到75.8岁。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对2010—210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预测结果,我国男性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从2010—2015年的74.01岁逐步增加到2100年的84.14岁,而女性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从2010—2015年的76.59岁逐步增加到2100年的86.72岁[6]。因此,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证所确定的适度人口目标能够有足够长的时期来实现,研究21世纪我国适度人口问题,应该将研究的时间跨度确定在90年左右。本书将研究的时间阶段确定为2010—21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