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边缘群体的文化资本困境

城市边缘群体的文化资本困境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造成社区青少年处于此种特殊地位的原因与该群体文化资本的匮乏有极大的相关性。目前对于社区青少年的研究,多关注于该群体的犯罪预防、心理问题以及社会网络等。“社区青少年”称谓的提出,有助于避免对该群体的歧视,从而对其采取正确的定位和态度。因此,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个体、群体和社会不同层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城市边缘群体的文化资本困境_中国城市底层群众研究

当前,我国的就业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大部分已经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各种竞争的同时,还有小部分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独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一群体即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青少年”。社区青少年是青少年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压力,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容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抛出社会的正常轨道。而造成社区青少年处于此种特殊地位的原因与该群体文化资本的匮乏有极大的相关性。正是由于其学历低、知识技能缺乏,导致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处于无固定工作的状态。同时,文化资本的不足也制约了该群体继续就学培训,而反过来引发了缺乏文化资本的恶性循环。目前对于社区青少年的研究,多关注于该群体的犯罪预防、心理问题以及社会网络等。但是,若要从根本上促进社区青少年的发展,帮助他们摆脱现时的尴尬处境,获得文化资本便意义深远。因此,对于这一群体获取文化资本的直接手段——文化消费的研究就尤为重要。本章以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为主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对该群体文化资本获取的作用,并探讨在文化消费权力体系中该群体的地位意义,从而为如何增加社区青少年文化资本,促进其现状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命题的铺陈:对象、视角与假设

(一)研究对象: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社区青少年这一概念主要是在上海地区通用的表述方式,这一概念诞生于2002年4月,主要是指年龄处于16~25周岁之间的“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群体[1]。“社区青少年”称谓的提出,有助于避免对该群体的歧视,从而对其采取正确的定位和态度。因此,本次研究中的“社区青少年”采用上海地区的通用界定,指具有上海市户籍,年龄在16~25周岁之间,无固定工作、未继续就学、缺少监管的青少年。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对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进行的消费。从具体内涵来看,文化消费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和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此类划分方式也可以更好地分析该群体文化资本的获得情况以及探讨如何促进自身境况的改善发展。这具体包括:①学习进修类消费;②培训或素质教育类消费;③艺术类消费;④书籍报刊类消费,这类消费将划分为学习型书籍报刊和休闲型书籍报刊两类;⑤网络类消费;⑥体育健身类消费;⑦旅游消费;⑧广播、电影、电视类消费;⑨休闲娱乐场所消费;⑩其他类文化消费。

(二)研究视角:三个维度的思考

1.资本、惯习、场域

在布迪厄建构的资本、惯习、场域分析框架中,资本可以划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类,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个体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类型决定其在各个社会场域中处于不同的层级和位置,具体到消费方面,资本在消费场域中的决定作用非常明显,除了起到基础作用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因为关系到消费主体的品位层级,对消费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源于场域的惯习反过来也产生了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各个社会群体表现出来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差异是由其历史积淀形成的惯习决定的,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尽相同的惯习,并通过消费活动等实践体现为不同类型品位和生活风格[2]

2.消费认同

消费行为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文化实践,同时也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消费这一实践行为产生的消费认同便是个体进行社会定位,表达自己与他人或者社会群体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方式[3]。在消费实践中,消费主体首先在自身的经济地位、社会角色以及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定位,并根据对自己的定位进行消费方式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实践,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同时在群体层次上,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是通过该群体独有的特征来区别于他群体并作为该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基础,消费方式也能够成为群体特征的表征之一。

3.大众文化与亚文化研究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青年亚文化是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紧张点,是与阶级语境相联系的。青年亚文化往往将抵抗视为一种寻求认同的方式,其抵抗往往是风格化的、仪式性的,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和风格等层面,基本上只是处于闲暇内容方面。这种亚文化的风格不仅仅是阶层身份的表达,同时也是文化认同的表现[4]。而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受文化工业所操控的,他们也具有积极能动的主动性,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的消费,这是一个互动、建构的过程[5]

(三)研究假设:惯习下的创制文化消费

本次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的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主要假设如下:

假设一:消费实践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受到主体性、群体性以及社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个体、群体和社会不同层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假设二:由于相似的生活境遇、交往范围以及所处的社会位置,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共同的群体特征,这些群体特征既是他们生活的类似“场域”所形成的结果,同时也生产出影响、制约其文化消费行为的“惯习”。各种文化消费的实践正是该群体进行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位的方式之一。

假设三:由于相对于社会主流群体处于一个较为边缘的社会位置上,社区青少年在社会文化权力系统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是,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并非完全扮演着被动的角色。由于文化消费主体的能动性,社区青少年对体现在文化消费活动中的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主动权。

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相结合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达86.7%;同时随机选取了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信度和效度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

二、“矛盾”的存在: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及特点

(一)文化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内容

1.文化消费的水平

文化消费水平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从量上反映文化消费的程度、状况,是反映人们文化消费满足程度的高低和文化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6]。在对本次研究对象过去一年内月均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中发现,该群体在过去一年内平均每月文化消费的均值为236.43元。其中,大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去年相比基本相同,比例达到59.9%;而文化消费支出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的比例为12.2%;占总体8.4%的被调查者与去年相比文化消费支出有所减少(见表11-1)。

表11-1 您今年平均每月文化消费支出和去年每月平均相比如何

具体到各主要项目的消费水平上(见表11-2),“书籍、报刊类消费”和“网络类消费”是该群体最为普遍的消费项目,其次为“广播、电视电影类消费”和“休闲娱乐场所消费”方面的消费。然而,在“培训或素质教育类消费”、“旅游消费”和“艺术类消费”方面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支出很少。

表11-2 社区青少年各主要项目的消费情况

2.文化消费的结构和内容

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中休闲娱乐型消费和教育发展型消费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不可等量齐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结构状况(见表11-3)。

表11-3 日常文化消费内容

缺失值:8有效个案数:252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中网络类消费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3.2%;其中,教育发展型占总体比重共计56.7%,而娱乐型消费约占到37.4% (见表11-4)。居第二位的是“书籍报刊类消费”,达到42.9%;其中,休闲娱乐类书报在社区青少年书籍报刊类文化消费中所占比例共计约46.9%,而教育发展类书报所占比例为36.1%(见表11-5)。由于没有继续上学也无固定工作,因此社区青少年的闲暇时间非常充裕。如此充足的时间是用于休闲娱乐型抑或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会对社区青少年自身的现状的改善和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表11-4 您上网主要做什么

表11-5 您平时阅读的书籍报刊主要是

在深入访谈中,笔者发现,网络类文化消费在社区青少年消费内容上占有极大的比重,甚至全部。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较为沉迷。他们选择在网络游戏的情节和人物故事里幻想自己的角色并深陷其中。在网络中,个体可以抛开现实中的身份给自己一个崭新的定位。这恰恰符合社区青少年对于社会定位、社会认同的需要,因此吸引他们不断地置身于其中。这进一步加深了与社会脱节的程度,成为其融入社会的阻碍。

3.文化消费的满意度

从研究结果来看,本次调查中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目前的文化消费满意度持中间态度,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目前文化消费满意程度感到“一般”,持正面或负面态度的相对较少。具体到不同的文化消费项目来看,让社区青少年感到最为满意的是“网络类消费”,比例达到40.9%(其中9.2%的非常满意,31.7%比较满意);此外,对“书籍、报刊消费”(38.7%)和“广播、电视电影类消费”(36.5%)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让社区青少年感到最为不满意的依次为“旅游类消费”(13.9%)、“培训或素质教育类消费”(12.2%)和“体育健身类消费”(12.0%)。

表11-6 您对自己目前在下面各类文化消费的满意度如何

(二)社区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的特点

本次研究中,社区青少年在文化消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文化消费水平上看,社区青少年群体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而经济收入较低甚至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其文化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提供。在文化消费内容上,社区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以休闲娱乐型为主,其中网络文化消费占有最主要比例。在满意度方面,社区青少年群体对自己文化消费的满意度持中间态度,从文化消费各具体项目来看,令其满意度相对最高的为“网络类文化消费”,而“旅游类消费”、“培训或素质教育类消费”和“体育健身类消费”相对最低。

虽然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边缘性,但由于现代传媒较为发达,而且他们对于网络接触较多,因而其信息来源并未脱离社会主流,文化消费方面的边缘性也并不显著。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多种消费方式和流行时尚在积极实践着。然而,正是这种社会地位的边缘性与消费方式的主流化使得该群体处于一个复杂、矛盾的状态之中。

三、多维的成因: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一个受到消费主体、社会脉络等各个因素影响的社会行为。因此,我们不应把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从其周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割裂出来孤立地研究和分析,而只有通过系统化、综合性的分析视角才可以全面展现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由点到面的整体性认识。消费主体、家庭、同辈群体、社会环境等等各个层面的诸多因素都牵制着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因此,只有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剖析,才能较为完整地看到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的成因。

(一)个体层面

在一定程度上,消费主体是消费行为的最终决定者,主体自身的各种特质影响着消费的行为方式。因而,本次研究分别从社区青少年个体层面的文化水平、自身需求、意识意愿和兴趣爱好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在其文化消费中分别起到何种影响作用。

1.个体文化水平

文化消费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消费实践,对消费主体的文化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消费主体的文化程度制约其是否能够理解文化商品的含义,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消费主体的文化水平作为文化资本的内容之一,影响并形成了主体在文化消费中所体现出来的层级和品味。因此,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水平状况便成为制约该群体文化消费对象的选择和影响其文化消费实践方式的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学历水平主要集中于“高中及中专”层次,比例达到46.9%;其次为“大学专科”(26.5%);“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社区青少年占总体的10.4%。从被调查者学历与文化消费支出发展变动情况的交互分析结果来看,社区青少年的文化程度与其文化消费的发展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见表11-7)。在高中、中专以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今年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的占了较大比例,而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研究对象则基本维持现状或对自身文化消费状况处于较为模糊的认知状态。在文化消费实践的具体项目上,社区青少年的学历水平与除“网络类消费”之外的文化消费项目都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

表11-7 “学历”与“文化消费支出变动”交互分析表

2.自身需求情况

消费行为源于消费动机,而消费动机正是由消费需求所引发。因此,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一方面,需求的强度会直接影响着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如经济资本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文化消费的需求,如学习型或是娱乐型,也决定了消费主体在文化消费实践中对不同性质的文化消费项目以及不同层次消费对象的选择。

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强烈程度一般。在问及自由支配的收入会用于何种类型消费时,选择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仅为21.0%,低于“储蓄或投资”(25.3%)和“服饰美容消费”(24.9%)(见表11-8)。文化资本的相对缺乏正是限制社区青少年群体状况改善、就学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该群体对文化消费需求程度不甚强烈的现状更制约了其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资本获得的增长,从而也进一步使得其生活现状难以改善。

表11-8 如果有一笔由你自由支配的收入,你会将其用于什么方面

3.消费意识意愿

由于文化消费在消费层级系统中处于较高位置,而非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消费活动类型。因此,消费主体在文化消费必要性上的认知程度及意识意愿对其是否会选择进行文化消费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

从表11-9中看出,占总体16.5%的被调查对象肯定文化消费对自身的影响作用;而55.1%的研究对象认为文化消费对自身的影响“一般”;同时,认为文化消费对自己没有影响作用的比例达到了21.3%。可见,社区青少年群体对文化消费影响作用的认同度并不高。而这种较低的认同度则会降低其物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而成为制约其文化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综合研究对象对文化消费必要性的认识状况与其对文化消费影响作用的真实感受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虽然认同文化消费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于自身发展的益处,但他们在文化消费对自身影响程度的感受上却截然相反,认为文化消费并未对自己产生显著的作用。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区青少年群体虽然对文化消费的必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但该群体文化消费活动的现状却尚未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可见,社区青少年目前的文化消费状况还有待引导,向其需要和对其有益的方向发展。

表11-9 您认为文化消费对自身影响如何

表11-10 您认为文化消费必要吗

4.兴趣爱好因素

消费主体的兴趣爱好也是其选择实践何种消费行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消费主体倾向于选择与之爱好相结合的,令其感兴趣的消费活动。考虑到社区青少年的爱好较为广泛,本次研究采用开放式问题对该群体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归类后发现,研究对象中爱好“上网类活动”的比例最高,约为35.2%,这与调查中发现“网络类文化消费”在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状况相为呼应。可见,兴趣爱好对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实践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多考虑到自己是否快乐的感受,因此会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而符合其兴趣的文化消费活动反过来也会强化他们的兴趣爱好,两者相互促进。

(二)群体层面

1.家庭因素

鉴于社区青少年群体主要经济来源为其家庭,并且父母及家人是该群体最为主要的交往对象和依靠对象[7],而家庭的环境也熏陶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群体“惯习”的形成。因此,在家庭因素中重点从家庭经济状况、家人的态度行为、家庭文化资本和消费方式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1)家庭经济状况

本次研究中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月收入多集中于2 000—5 000元的范围之内。并且,通过对家庭经济收入与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水平的交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可以为研究对象提供的文化消费条件愈优越,并且他们的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去年也有所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将家庭收入状况与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具体项目费用支出的交叉分析也可以予以佐证:家庭月收入与“进行学习类消费”、“艺术类消费”和“网络类消费”等每一项具体的文化消费项目都存在着相关性。特别在学习、培训和旅游等支出较多的文化消费项目上,被调查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消费水平相关性水平更为显著。究其原因,社区青少年大多数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其日常消费支出必须依靠家庭提供,文化消费也不例外。同时,从世代的角度来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社区青少年群体正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家庭开支基本上是围绕唯一的子女而进行的。因此,该群体文化消费的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2)家人的态度和实际支持行为

家庭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文化再生产可以通过家长有意识的引导、传授,以及家庭的环境、背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本次研究,近一半研究对象的家人对其文化消费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比例达到49.0%;但同时也有35.7%的研究者家人对其文化消费行为“比较支持”;持反对态度的家人相对较少(见表11-11)。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家人的态度与研究群体培训类、艺术类、书籍报刊类、网络类、体育类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类文化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社区青少年的家人对其文化消费的意义并未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虽然持反对态度的较少,但也未能对其子女的文化消费活动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引导,从而促进其文化消费行为以及文化资本的获取。

表11-11 家人对您文化消费的态度如何

在具有更加直接作用的家庭实际支持行为方面,家庭对社区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上的支持很大程度上都是金钱方面的支持(49.7%);而给予精神上支持的比例为21.8%;通过实物的形式对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表示支持的比例为11.7% (见表11-12)。可见,家庭的支持行为多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他们往往只是提供给其金钱,而如何对于其支配这些钱关注不多,任由其自行发展。在文化消费具体内容的引导方面也比较少,因此,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内容结构对于其文化资本的获得帮助并不是太大,而是处于一种无引导的状态之中。

表11-12 家人对您文化消费上给予何种支持

(3)家庭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方式

家庭因素对于文化资本的影响可以说贯穿了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父母的知识、学历等作为文化资本在家庭中积蓄起来,可以通过文化资本在家庭内的传承而帮助子女获得相应的乃至更丰富的文化资本,从而成为子女进行文化消费的背景。而父母文化消费方面的品味等惯习则会对子女文化消费的偏好及实践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在态度上,文化资本丰富的家庭往往更能认识到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因而比较重视文化资本的获取,从小就为子女打好基础。其次,家庭的文化消费行为的习惯,如父母对于文化消费的意识和消费行为的选择情况都会对子女的消费实践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

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入访谈发现,父母家人所进行的文化消费行为对社区青少年还是有比较大的熏陶带动作用的,具体如下:

个案F2(男,20岁,初中毕业):我父母的文化消费行为对我作用还蛮大的,毕竟从小就和他们一起生活,受到他们的影响。比如,我父母喜欢看电视,看各种新闻节目,国家的、地方的,看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的报道,我每次也和他们一起看,所以我每天都看各种新闻节目的,我的信息来源很多也是从这方面获得的。因为天天看,我也觉得有兴趣了,也都习惯了,好像成为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2.同辈交往群体因素

调查显示,同辈群体在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对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社区青少年群体闲暇时间较多,与同辈群体的交往频度和力度都非常大。并且,由于年龄、爱好、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同辈群体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易于对个体产生较强的吸引,引起个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群体自身独特的亚文化。根据本次研究,占总体80.2%的研究对象或与同辈群体文化消费状况相同或受到其影响(见表11-13)。可见,由于交往的频繁,社区青少年和同辈群体之间各种信息、文化共享,以及文化消费活动的共同进行,使得该群体文化消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辈交往群体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消费方式的认同。

表11-13 您平时主要交往的同辈群体的文化消费状况对您有影响吗

3.参照群体因素

参照群体是为个体所认同,为其树立规范、比较标准的群体。参照群体的文化消费方式往往为消费主体树立了一个消费行为参照标杆,使其将所向往的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作为参考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在消费实践中予以模仿。

然而,根据本次研究数据,占总体39.0%的被调查对象对其参照群体的文化消费方式虽较为认同,但在实践中并未仿照;同时也有36.5%的被访者认同并效仿(见表11-14)。根据开放式提问统计分析结果,社区青少年最为主要的参照群体是“高薪人士”和“白领人士”。而这两类群体的消费方式正是社会文化、大众传媒所大力宣传和渲染的。然而,社区青少年群体与这两类群体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较大部分的研究对象只是认同但并未完全模仿其文化消费的方式或者仅仅是部分仿照,但参照群体的文化消费方式仍然从消费文化理念、消费形式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影响着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实践。

表11-14 您是否参照您所向往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

(三)社会层面

布迪厄认为,文化能力的获得、文化消费的过程等都与宏观社会结构相结合,文化消费活动不单纯是消费主体的个人行为或者家庭行动,而是社会结构的反映,社会等级的内在化和日常化[9]

1.消费文化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透露着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消费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文化和商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文化可以成为用来消费的商品或者成为商品的消费价值之一;同时,商品从生产至消费的全过程也通过文化因素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符号价值。文化、艺术和商品在交融中共存,商品文化化和文化商品化逐渐成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10]

流行时尚是消费文化强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群体对于流行时尚文化则具有相当的敏锐性和较高的追崇性。研究发现,有62.2%的被调查者肯定了流行时尚对自身文化消费的影响作用,其中10.4%认为影响非常大(见表11-15)。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的熏陶下,社区青少年对于当下的流行时尚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有所了解。他们所接触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其有着“强制性”地时尚信息的灌输,因此,他们没有办法回避这种时尚的侵入。

表11-15 您认为流行时尚对您的文化消费有影响吗

但考虑社区青少年与社会的疏离倾向,他们对社会上所流行的消费文化的强制性作用到底是否适应呢?根据本次研究数据,占总体52.2%的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文化适应程度一般;同时分别有29.1%和5.6%的被调查对象对现今的消费文化“比较适应”和“非常适应”(见表11-16)。对消费文化无法适应的社区青少年相对较少。由此可见,虽然社区青少年对社会中的消费文化能够适应,但适应的程度并不高,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觉得“一般”。这说明,社区青少年群体在社会文化权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较为边缘,虽然受到主流文化的控制尚能适应,但若要完全融入主流消费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困难。然而,他们对于不适应的方面并未主动寻求改变,而是选择了一种漠然的态度,因为他们自知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的现状的,因此只有置之不理或者采取寻求相异的方式来进行表意。

个案B2(男,25岁,高中毕业):现在社会上很多东西我不能说反对吧,但也不太认同,但是我也不去管它。我能怎么样呢?我又不能改变什么,干脆不理睬就好了呀,它宣传它的,我做我的。我也不是说反对,因为我也干涉不到。但是我不认可,我都看透了,都是为了赚钱。现在社会上整个文化消费氛围越来越商业化了,我觉得不适合我了。我对于这种都是一笑了之。我也没办法阻止,就是不参与…

表11-16 您觉得自己能够适应社会上的消费文化吗

2.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在消费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不仅制造、推销文化商品,它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实质是社会主导阶层所控制的,消费者则是被奴役的对象,是消费的客体[11]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占总体32.3%的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上的文化消费产业基本上能够符合自身的需求(27.9%认为比较符合,4.4%觉得非常符合);55.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文化产业与自身需求符合状况一般。可见,社区青少年群体虽然对于社会上文化产品和服务尚未持有消极态度,但他们的满意度并不算高,相当大部分的研究对象只是处于一种较为“一般”的满意程度上。究其原因,文化产业的目标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主体,其规划设计不会针对具有边缘性的社区青少年群体。而社区青少年对于社会文化产业也无太大的奢望,他们清楚社会上尚不可能有什么针对他们的产品服务,他们要想好好地生活,就只能主动地去适应这个社会。

表11-17 您觉得社会上提供的文化消费产业符合您的需要吗

3.大众媒体的导向

大众媒体是消费文化的倡导者,是流行时尚的制造者和宣传者,其影响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传媒的膨胀而日益增强。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青少年的参照群体、消费文化观念等许多方面都已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接受了传媒所宣扬的消费方式。本次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对象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比例为59.7%(其中5.9%的研究对象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53.8%的对象受到一般性的影响)。但同时,也有28.5%的研究对象没有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更有3.2%的对象对大众传媒持否定的态度(见表11-1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区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活动范围相对有限,对社会的参与度不是太高;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所渲染的文化消费行为与社区青少年还有一定的差异性,社区青少年若想亲历实践这些文化消费方式,尚需面对一定的障碍,因此,大众传媒对该群体文化消费的影响力量便受到了限制。

表11-18 您的文化消费是否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4.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及相关组织团体的关注

社区青少年是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相关组织团体关注的对象之一,这些机构组织往往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倾注较多的心血,对其日常生活以及现状的改善采取系统化的措施进行引导。然而,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党团组织、街道和居委会对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影响却较为有限,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认为这些组织部门对自身文化消费行为没有影响,仅有不到10.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影响(见表11-19)。究其原因,对于该群体,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更加倾向于促进就业、改善其现状以及关注其健康生活发展等方面,而文化消费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个体自己的事务,组织机构一般并不会进行过多的干涉,因此影响作用也较小。

表11-19 下面各类组织对您文化消费的影响如何?

5.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是联系社会组织和社区青少年之间的桥梁,也是其日常交往中的重要对象,在该群体困难救助和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力。而他们对于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方面的影响如何则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探究。

从本次调查来看,共计45.6%的被调查对象的文化消费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影响(8.7%认为非常有影响,36.9%的人认为比较有影响),但同时也有36.1%研究对象认为没有影响(见表11-20)。在与社区青少年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工与社区青少年日常的接触比较频繁,并且对于该群体的学习培训和就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关心和帮助。社区青少年群体中主动参加培训的情况较少,他们主要是靠社工介绍其去一些培训学校来学习,由于社工介绍的培训学习一般都是免费的,所以这些培训便没有被他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而在休闲娱乐类文化消费方面,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则较少涉及,因为这方面通常被认为是社区青少年自己的事务,不应当有过多的干涉,况且即使有外界力量的干预,也未必能够真正起到作用。

表11-20 您觉得社会工作者对您文化消费的影响如何

(四)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文化消费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消费活动,受到各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但各层面因素的作用效度并不可等量齐观,必然有着大小之分,因此必须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认为对其文化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分别是“兴趣爱好”(76.1%)、“实际需要”(46.7%)和“交往群体”(25.5%)。而影响最小的因素除了“其他”类因素(2.4%)之外,皆为社会层面的“街道、居委会”(3.1%)、“党团组织”(3.9%)和“社会工作者”(6.7%)。从层级角度看,个体层面的因素合计比例为122.8%;群体层面的因素比例共计59.2%;而社会层面的因素比例加总为47.5%(见表21)。由此可见,在社区青少年看来,对其文化消费行为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为个体层面的各类因素,而社会层面的因素影响力相对有限。

这一结果说明,社区青少年对与自身关系越密切的因素感受到越强烈的影响作用。由于兴趣爱好和实际需等个体层面因素能够直接感知,并且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紧密,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因素便是对其文化消费行为作用最为显著的。群体层面因素作用虽不及个体层面,但由于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圈较为狭窄,闲暇时间较多,因而群体层面各因素对其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比如,社区青少年与同辈群体本身在思想观念、意识认知和行为活动方面同质性就较大,这种同质性必然反映到其日常活动、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方面。而家庭因素对于其文化消费行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状况和家人态度的直接制约作用,亦有家庭文化资本和消费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层面的因素对于消费主体的影响往往是间接而宏观性的。虽然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膨胀的现今,社区青少年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途径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其受众范围之内,但由于大众传媒乃至整个社会所宣传的消费文化、消费方式更多是精英或者中产阶级层面的,对于该群体来说,这些消费方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社会上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文化涵义亦多为社会文化权力层级中较为主流的文化,社区青少年由于其边缘性,与社会上的主流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仍有一定的距离性,因此在其实际消费行为上并未造成较大影响。论及社会层面的团体、组织因素,社区青少年虽然是其关注和管理、服务的对象,但他们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服务多处于较为宏观的层面,并且内容也多集中在促进就业、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等“关键性”领域。而文化消费属于较为主体性的活动,社区青少年自身通常掌握实践的主动权,因此社会机构组织的力量相对难以深入涉及,影响作用也相对较弱。

表11-21 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关联性

续表

缺失值:5有效个案数:255

(五)各影响因素内部关联性的探讨

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有强弱、主次之分,而每个层面内部各子因素之间是否有主次之分以及各个子因素之间和如何作用,存在何种关联性则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个体层面的个体文化水平、自身需求情况、消费意识意愿、兴趣爱好四个方面因素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消费主体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着消费主体对于文化消费内容和项目的选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社区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都对电脑非常感兴趣,而他们的日常文化消费也基本上离不开电脑、互联网。这部分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也较为单一,大多数时间就是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而消费主体的自身需求对消费实践的影响至关重要,消费行为的动力便是来自主体的实际需要。社区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消费内容的构成取决于该群体对于文化资本的需求程度。由此,上述两个个体因素也成为决定该群体文化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在影响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群体层面的因素上,交往群体和家庭因素影响最大。社区青少年日常交往的朋友一般是与其同类的伙伴或者是以前的同学,他们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大的同质性。并且,很多文化消费行为,如看电影、唱歌、听演唱会等都是他们共同进行的。社区青少年为了能和朋友玩得来,也会融入同辈群体的各种活动、消费方式之中,久而久之,便将这个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了。在家庭因素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家人的态度和实际支持行为。由于社区青少年群体基本上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的花费都要靠父母提供,因此,倘若父母反对其文化消费而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那么他们的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因此,这一因素是家庭经济状况作用的中介,是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实际基础性因素。

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社会层面因素较为广泛,主要涉及消费文化、文化产业状况、大众传媒、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团体以及社会工作者几个方面。其中,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对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影响相对显著,这种影响多为环境层面的影响。消费文化利用消费行为所建构自我形象这一方式对消费主体进行暗示和操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而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的作用日益巨大,由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媒所煽动的消费主义潮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大众传媒的力量膨胀,社区青少年身处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到各种信息,在意识上和消费实践中自觉不自觉都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

在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整体上可以说决定于其消费“惯习”,而惯习的生成则取决于“资本”和“场域”。在本研究中,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的惯习正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类资本和所处的场域作用形成,具体到各影响因素方面,则关系到其个体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家人的文化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环境作为场域决定了其文化、经济等类型资本的多寡强弱,而对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拥有量关系着文化消费惯习的形成并制约着该群体文化消费实践活动。

四、边缘的声音: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意义探讨

(一)文化消费中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位

文化资本的获得与文化消费实践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在布迪厄看来,文化商品正是文化资本的第二种存在形式——客观形态,而对文化商品的消费便成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布迪厄不同意康德所谓的审美能力天赋说,他认为,文化能力,文化资本是可以通过文化消费获得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能够培养的。消费主体也正是通过对文化商品的占有、消费,对文化意义的解码而获得文化能力和文化资本的[12]

社区青少年群体虽然已经脱离了学校这一系统教育主体,但是他们仍然能够通过文化消费的途径来增加其文化资本。在本次研究对象中,一些被研究者正在进行着教育发展型的文化消费,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达到增强其文化资本的功用。此外,更多的社区青少年主要进行着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这也同样有利于其在社会中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本。

个案D1(女,21岁,大专毕业):我现在正在读心理学的辅导班,一方面能增加一些知识,另一方面也想考一个证书出来。我大专时学的就是心理学,可是现在找工作比较困难,学历不太高,我想再学一点更深的东西,有个证书应该会对就业有帮助的。

个案B1(男,24岁,中专毕业):我没有参加什么培训,就是最近我们社区帮帮队的一个老师过来教我们电脑维修方面的一些东西,我本身对电脑还蛮有兴趣的,过来学学,多一点技能也好找工作一些,所以现在我就过来学这个。

个案G1(男,23岁,技校毕业):我前几年参加过一些关于电脑操作之类的培训,但是现在已经不参加了…平时我就是上上网,有空的话和朋友吃吃饭,唱唱歌,泡泡吧,大家一起玩一玩。这些嘛,不说多好,也不能说就是浪费时间。比如上网,我就可以看到新闻啊,了解很多的信息,和朋友经常出去聚聚,也算是能跟得上社会发展吧,要不然整天待在家里,外面什么都不知道的……

文化消费作为一项具有能动性的活动成为消费主体进行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消费主体通过文化消费方式的选择和实践以达到与内心构建的自我形象相符合,并且在社会结构中得以找到自身的位置。在文化消费实践过程中,消费主体通过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占有使用所获得的文化资本不仅与其自我认定的身份地位一致,并且加强了主体对自我形象和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通过消费行为进行认同可以是消费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能在消费主体无意识之下达到。本次研究发现,社区青少年群体尚未意识到文化消费对其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位的意义所在,他们只是无意识之中会通过文化消费来建构自我的认同。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属于文化资本比较少的群体,并由于在就业、社会交往方面所遇到的障碍使得他们倾向于选择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逃避所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改变的现实。他们大多接受了社区青少年群体这一社会定位,对于自己现状的改善积极性不高。在与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

“社区青少年的学历构成中最主要的是高中毕业和“三校”生。他们分为两类人,一类就是整天在家里呆着,不怎么与人交往;一类就是成天在外面跑,结交朋友,这样容易被不良人群拉下水。他们的就业情况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学历低、知识技能缺乏,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能找到的辛苦的或者薪酬低的工作又不愿意做,反正在家舒舒服服有父母养着也不着急。”

可见,社区青少年往往安于现状,虽然自知自我目前状况不佳,但由于不断的遭受挫折已经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改善的动力。并且,父母家人对于他们生活的供养,使得他们并未到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在他们看来,每天这样“无拘无束”也乐在其中。因此,他们便选择在家上网玩游戏、和朋友游荡消遣等等生活方式。这样“舒适”的日子反过来更加令其缺乏寻求发展的动力。社区青少年正是由于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较少而居于不利的地位,同时,这种较少的文化资本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消费的动力或层级造成了制约,使得该群体对自身文化地位认同较低,特别是导致社区青少年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方面的不足。

(二)社区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对主流文化的创制性接纳

社区青少年是易于形成亚文化的一类群体,他们有着大量的闲暇时间,并且,由于与其他群体较大的异质性,他们倾向于与自己同类的群体交往,随着频繁深入的互动,其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消费方式方面比较接近,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形成了属于自己群体独特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对于群体成员的制约和维持作用在文化消费上得到明显的体现。

个案F3(女,21岁,中专毕业):我们经常一起的朋友都和我差不多的。我们每次出去逛街,大家喜欢逛的地方、看中的东西都是一类的,所以我们才能一起出去玩。可能是我们经常一起买东西吧,我们穿着打扮的风格都好像,呵呵,我们平时也都相互交流的。我们喜欢的明星也都基本上一样的,要听演唱会也是几个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的。

个案H1(男,21岁,初中毕业):我的朋友有些是出去玩的时候认识的,有的是朋友介绍的。他们的消费都是很高的,他们都是有钱人。他们一般会去泡吧,斯诺克房,唱歌,游戏机房,或者看看电影什么的。我一开始觉得不太习惯,消费有点高,毕竟我又不像他们那么有钱。但是经常和他们一起消费,我现在也习惯了,那些档次高的消费就是比较好,你用惯好的了就很难再接受档次低的了。而且,如果我和他们消费的不同,那时间长了大家也玩不到一起来的。

社区青少年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的选择是在群体成员的影响和群体亚文化的制约下实现的,成员必须按照整个群体共同的亚文化来进行,这种起到维系群体、区分于他者的亚文化认同便对群体成员的文化消费实践起到了约制作用。同时,社区青少年亚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着一个群体,也在于为该群体在社会话语体系中赢得一定的空间,以少数的形式,向主流文化发出符号学的挑战[13]

(三)社区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在社会文化权力系统中的地位与意义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的文化消费是完全被动的,是无法主宰自己的文化选择的。因为大众始终处于社会控制的模式之中,即使他们表面上可以自由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但实质上所有的文化消费对象都是社会整编下的产物,都是被设定、控制了的。而大众却在这种盲目的文化快感中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文化权力系统为其构建的意识形态[14]

然而,消费主体除了这种被控制、被操纵的一面之外,更具有一种从边缘颠覆中心,在从属者与支配者的文化权力关系中,扮演着批判、否定、超越主流文化的重要力量。正如福柯认为,权力总是处于流动之中,不再有中心,因此,处于从属地位的大众也具有抵制这一权力。社会文化权力的支配者通过控制的文化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并依靠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体进行影响制约。但另一方面,消费主体在这种控制下也对文化商品进行着参与性的能动消费。比如,电视中越来越多的节目采取了与消费主体进行互动的方式,让其参与到节目的过程中来。如此,消费主体也成为文化消费对象的生产者之一,在这种社会文化消费体系中至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15]

社区青少年群体属于大众中更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该群体往往是被忽视的,或者被贴上“问题”的标签。他们的文化消费在社会体系中并没有处于一个显著的地位,更不用说像中产群体、精英人士的文化消费方式一样为媒体所大肆宣扬,成为社会上主导性的文化风尚。然而,尽管社会优势群体为维护自身地位而采取种种区隔措施,外围者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消解区分,并通过各种策略来颠破排斥性壁垒、消解特权[16]。虽然社区青少年只有在社会上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进行消费,他们只有让自己来迎合、适应社会。但是他们对适合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文化消费商品进行选择,对于那些自己不认同的事物所采取一种漠视和抵制的态度本身也是权力的一种表现。正如费斯克所认为,当代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团体和亚文化组成,在社会关系网中分布着不同的权力。尽管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着主导力量,但附属群体仍然保持着多样的社会身份,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声音[17]。虽然社区青少年的选择无法完全脱离社会文化权力系统,他们所选择的、所消费的总是社会文化系统整编下的,但是随着消费主体日益参与到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决定、制作过程中,他们的主动创制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的社会消费体系日益向着个性化、对象细分化发展,那么社区青少年群体至少仍然有着进行能动地消费的可能性。

五、结语

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受到了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教育经历等生命历程之上形成了该群体的文化消费“惯习”,从而又影响、作用于主体之后的实践行为[18]。该群体属于文化资本相对缺乏的群体,而这种文化资本场域中的弱势地位对其文化消费需求意识和文化资本提升意识更是造成了较大的制约,导致他们文化消费水平不高,需求意识不强烈,内容结构上偏重于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而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相对不足。面对此种情况,应当通过作用其文化消费影响因素而促进其文化消费现状的改善,具体如下:

家庭方面,发挥惯习的孕育作用。社区青少年包括文化消费在内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但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往往只是提供资金而对他们文化消费方面如何支配并不太关心。实际上,在该群体狭窄的交往圈中,家庭发挥的作用相对同辈群体更为可控,不仅能够起到管教制约作用,而且家庭惯习更是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在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改善中,我们建议家庭一方面要和他们共同为文化消费做出规划,并对文化消费内容结构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应注意家庭文化消费习惯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惯习的作用,以一种内在的方式塑形着他们的文化消费意识观念和实践行为,从而促进其文化资本的提高。

组织方面,发挥资本的转化作用。以社会工作者为代表的组织机构是连接社区青少年和外界社会的重要桥梁。他们拥有丰富有效的资源,因此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立竿见影的。在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改善方面,我们建议组织机构在关注就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同时也能扩展到该群体的文化消费领域,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转化作用。组织机构对社区青少年文化消费实践虽然无法直接干预,但他们可以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结合该群体的各种兴趣爱好,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对其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予以引导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社会方面,发挥场域的促进作用。社会上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文化涵义亦多为社会文化权力层级中较为主流的文化,社区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对社会的主流文化尚未能完全融入,因此,对于社会上提供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仍有一定的距离性。在此我们建议,主流社会应当避免给社区青少年群体贴上标签,予以忽视,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只会加剧这种边缘性。对于文化多元,商品细分的今天,希望能够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予以关注,纳入文化产业视野之中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使他们的文化消费发展融入主流而良性的轨道。

【注释】

[1]文军主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周鸿:“布迪厄的阶级场域论与阶级的形成”,《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3]伍庆:“消费如何建构认同及其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胡疆峰,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6]罗晓玲:《高等院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7]注:该结论来源于笔者参与的2006年普陀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相同总体)。

[8]注:该结论来源于笔者参与的对该区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调研课题。

[9]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社会》2002年第5期。

[10]曾杨、杨雪:“后现代影响下的消费文化评析”,《经济师》2007年第1期。

[11]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12]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社会》2002年第5期。

[13]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14]禹建湘:“大众文化反抗意识的表现与被遮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5]同上。

[16][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17]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8]张怡:“布迪厄:实践的文化理论与除魅”,《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