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护老龄人的心理健康

维护老龄人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老龄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老龄人已成为最缺乏心理知识的群体。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龄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这与老龄人的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子女们应支持和鼓励老龄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离退休前后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
维护老龄人的心理健康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1.老龄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如下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它们可作为老龄人自己努力的目标和自我检查心理状态时的参考[5]

(1)充分的安全感,内心无恐惧、忧虑、烦躁等。

(2)充分地了解自己,有自信心。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追求。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人为乐的心态。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专家对中年人和青少年的心理也确定了标准,特附在后面,供读者参考。

参考资料

中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1)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3)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4)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5)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7)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10)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12)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3)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4)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7)有心理自控能力。

(8)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9)有自信心。

(10)有心理耐受力。

2.要帮助老龄人消除消极心理因素

退休下来的老龄人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些消极情绪,需要社会和他人帮助排解和消除。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关注他们如下心理问题。

(1)关注老龄人离退休前后的心理反差。

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老龄人已成为最缺乏心理知识的群体。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龄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2)要加强与老龄人的心理沟通。

老人退休后离开正式的工作和社交领域,生活圈子缩小了,在相对封闭的状况下,老人们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渐趋脱节。《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1 928个受访家庭中,有近20%的老人基本不与家庭以外的人来往,45%的老人顶多把自己的交往范围拓展到所住小区的同龄人中。同老人与社会的“信息阻隔”相比较,情感的疏离与阻隔则更是当下中国老人群体的特征。

据美国一位老年问题研究专家的研究发现,依赖心重、黏人,不仅给家人带来困扰,也会导致老人的衰老进程加速,甚至出现老年痴呆。

有这种情况的老人,怎样改变依赖的现状呢?首先,媒体、社区以及家属要做好“积极养老”的知识教育工作。老人除了动作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逊于年轻人外,与处理生活问题的成绩接近,甚至优于年轻人[6]

(3)要爱护老年人的自尊心。

老人退休后常会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他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这是一种失衡的消极心理状态,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这与老龄人的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自尊是一种相信自身存在价值的信念。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以至丧失自信心。退休后,老龄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7]。为此,社会和家庭要重视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为老龄人退休后的生活制订计划。退休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会更加强烈。子女一定要帮父母制订“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帮助他们实现未尽的梦想,去做最想做的事情、游览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结交的好友等。

第二,要让老龄人有机会展示个人特长,增强老龄人自身的成就感。子女们应支持和鼓励老龄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政府和社会要为老龄人搭建“老有所用”的平台,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要让老龄人有家的归属感。

要让老龄人有家的归属感。俗话说:“不怕缺金少银,就怕骨肉不亲。”儿女应常为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要悉心照料。老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固执己见,做子女的不要和老人较劲,更不能恶语相向。只有充分尊重老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5)预防老龄精神疾病。

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离退休前后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难以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精神病态,患上忧郁症、退休综合征等精神疾病。

特别是空巢老人易患空巢综合征,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比例高达50%,高于农村38%的比率。出现这一情况有如下一些原因。

第一,家庭小型化。近些年来,人们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转变,造就了“空巢老人”的普遍现象。比如,上海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比例不断增加,纯老家庭户的老龄人有80多万,其中独居老人20多万。

第二,养老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子女忙于工作奔波而疏于陪伴父母,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在改变。家庭成员上班、上学之后,老人就成了“孤家寡人”,“空巢”现象越发增多,孩子大了,像小鸟一样飞出了父母垒起的窝,留下年老的父母孤独守着空空的老巢。

根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3月1日的报道:据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介绍,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2015年(“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 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 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 100万,约占老龄人口的1/4。目前约有1/3的老龄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且仍在增加。

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征”,退休后一下子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和实施项目时,要体现对独生子女的老龄父母的优先优惠。要加快老龄人保障体系的建立。

(6)要关心老龄人的婚姻。

老年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人的抑郁和焦虑。老年抑郁症表现的症状形式多样: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直闹自杀。焦虑、忧郁之情难以排解,久而久之会产生多疑、烦闷和敏感等状况。如果子女关心得少,老人很容易因心理失衡而产生心理危机。

(7)要关心老龄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就个体而言千差万别,有军人、高级知识分子、教师、机关职员、工人、农民等,此外还有男女之别。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成就、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对离退休的观点及不同的对衰老的态度,等等。

除了身体患病者外,大部分老人虽然年老体弱,有些力不从心,仍然有心报效国家、报效社会,要发挥余热,不想无所事事,混日子等死。相反,不少有成就的老龄人,虽不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了,仍然有旺盛的事业心,不断思考问题,帮忙出主意,传授自己的经验;或辅导青年学习独特的技术,以免绝技失传。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是很愉快的事,有人说家中有个老人,就是个宝,实际上社会上的老人也常常是个宝。

有人只看到老人消极的一面,而忽略了老人积极的一面。对这个群体要一分为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中国最长寿的画家晏济元(1901—2011)享年110岁,105岁时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人画作精品展,并把最新巨作义卖捐赠给东南亚海啸灾区;这位老画家在年过百岁后,还登上华山、泰山,2008年还收了一名关门弟子。

心理平衡是生理平衡的重要条件。仁厚德高者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们内心无思虑之患,以怡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心理上相当平衡,精神上宁静愉悦,这样就提升了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加了细胞的分裂次数。所以说,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年老并不等于衰老。

实现老年人的心理平衡,就需要子女、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心,帮助他们预防和消除上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