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资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当前人才资源匮乏
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地,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高校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如今又受到出国热、经商热的影响,高校人才再次受到冲击,使人才出现短缺状况。
“文革”以前毕业的大学生即将全部退休,而引进和培养的青年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我国正处在人才短缺、人才断层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过剩与人才资源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原中国老龄委调查表明,到2000年我国有42%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退休;在全国100余万高级职称的人才中,45岁以下者比例不高;我国每年还引进人才约50万人,其中24万人是由发达国家引进,尚有20余万人从我国港、澳、台引进。各省的智力引进办公室每年都从国外引进不少专家参与我国经济建设。
据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我国适龄人口的5.2%,而美国为46.5%,加拿大为46.9%。我国全国拥有的高级专业职称人才,仅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7%,由此可见人才不足。因此,培养一大批有创造性的既了解国情,又懂专业和国家规则,有对话能力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专家是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发老龄人才资源,发挥其“老有所为”的潜能,用好现有的人才也是必须重视的迫切任务。
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对于补充和缓解我国现阶段人才资源不足的困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资源,通过“老有所用”促进“老有所为”和“积极老龄化”,充分体现老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也是老龄化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2.我国老年供养系数不断升高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1999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时,老年供养比系数为13.0,少儿系数为39.9,总供养系数为55,此后由于老年供养系数上升低于少儿供养系数下降的幅度,因而到2010—2020年总供养系数仍保持在56.9以内。但是到2030年,由于老龄化进入高峰,老年供养系数上升为39,总供养系数将高达70;2050年将达到85.5。这就是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多年中我国的总供养系数较低,为55左右,是发展经济的黄金年代,等到进入21世纪30年代以后,将高达70以上。请注意,总供养系数只升不降,老年供养负担将不断加重,经济发展受到老龄化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抓住近1—20年的黄金时机,开发有效利用老龄人才资源的机制,以应对2030年后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的老年供养负担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推进科技进步的迫切需要
开发老龄人才资源可以满足社会对科技力量的需求。如果说以前老龄人参与社会主要是为了贴补生活,那么现在他们参与社会的目的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经济目的外,更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为了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以跟上时代步伐,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开发和利用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也是推进科技进步的迫切需要。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老教授和有技术专长的退休职工,是我国老龄人口中的一支智力大军,以他们为主体通过“老有所用”所提供的技术咨询服务,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4.我国老龄人才资源亟待开发
的确,我国老龄人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据有关部门估计[4],在2002年我国的1.3亿老龄人口中,有将近15%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或者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的老龄人才。据中国老龄委员会的调查,21世纪初我国42%以上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农艺师等将退休。这些老龄人才虽然绝大部分是属于“潜人才”,但他们数量很大,知识层次较高,经验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的确是最大的浪费。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逐年增长,退休后有工作能力、工作愿望且身体状况好的老龄人才越来越多。在这些人中,有的是行业里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有的是注册建筑师、资产评估师,还有的是从生产一线退下来的优秀技工。这些人才多数仍有工作能力与工作愿望,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原因,不少地区还存在老龄人才闲置的现象。
据重庆市老干部局统计,总人口1 370万人的重庆市,目前退休的老龄科技工作者就有20余万,其中60%以上具备工作能力,且有再就业的愿望。但实际上,该市只有不到10%的老龄人才被返聘或重新上岗,这意味着该市有10万左右有工作能力的老年科技工作者被闲置。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重庆市的地区还有很多,这些地方的老龄人才闲置率肯定更高。因此,我国老龄人才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人才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