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是通过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教学工作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活动来完成的。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校风是“进取、笃学、快乐、有为”;学风是“广泛参与,张扬个性,丰富人生,享受生活”;目标是把老年大学建成老龄人的“博学校园”、“温馨家园”、“愉快乐园”。各级各类老年大学所开设的课目灵活多样、异彩纷呈,涉及老龄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密切;与老龄人的晚年生活息息相关;与老同志的思想、心理、修养、家庭生活等紧密相连。再加上老年广播、电视、网络教育及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使“老有所学”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老龄人爱学什么、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几乎在老年大学都能找到。
1.老龄人在老年大学中乐体健身的实例
(1)课程设置。
“老有所学”是精神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养老做得好,与物质养老做得好的效果一样,有延长老龄人寿命的功效。学习何以能防治疾病,增强体质,健康长寿?这可以从以老年大学为主体的“老有所学”的实践中得到证明。
我国老年大学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针对老龄人身心特征的“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健康、安度晚年、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贴近老龄人的“适其所需,导其所向”的课程设置,以及“学、乐、为”的教学方针,使得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尝到了甜头。老龄人的学习与老龄人的生活、生命质量越来越密切,老年大学已成为老龄人通过学习促进健康长寿的最佳场所[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上的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先进的文化,是适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老年大学根据时代的发展,设置符合时代精神的课程,总的说来,有政法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的重要思想、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文史类(中国文学、语文、中国历史、写作、外语等)、艺术类(书法、国画、诗词、摄影、声乐、器乐、喜剧、舞蹈等)、科技类(现代科技、电脑、上网冲浪、动画制作)等。老同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
(2)学员的感受。
实践证明,老龄人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既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助于脑的运动,延缓大脑的衰退,促延年益寿。老龄学员通过第一课堂较系统学习以上课程的基本知识,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读书看报、写回忆录、吟诗填词、写字绘画、唱歌跳舞等活动,再努力开展第三课堂参演参赛等活动,服务社会,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身心健康。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的例子。下面略举几个。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后深有感慨地说:“老年大学弥补了自己艺术修养方面的不足,完善了我的人生,真是退休以后的好去处。”
武汉老年大学一位学员在《扬起风帆讴歌新时代》一文中写道:“我进入武汉老年大学,处在高雅、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享受着新时代为我们营造的学习空间,……我如饥似渴的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完全淡忘了自己是满面风霜的古稀老人,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我由衷地感谢良师益友,是他们引导我步入了中华诗词的大门,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有提高……,在三年多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课堂讲授,撰写了诗词作业300多首,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诗词选集。”
2.“老有所学”能延年益寿的机理分析
老龄学员要学有所获,就得用脑,于是就有“脑运动”。有人认为多用脑会“伤元气”,会“损寿”,这是对科学养生和健康长寿知识的误解。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了解“脑运动”和健康长寿的关系,下面引用医学专家的有关见解,供读者参考。
(1)“用进废退”的道理。
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它指挥着全身各器官、组织和脏腑的活动,人到中年之后的脑细胞以每天10万个的速度死亡,但这不是人衰老的主因,而脑细胞的总数有140亿个,即使每天细胞减少10万个,40年总计才减少14.6亿个。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除了及时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保证其正常的运转,还有一个脑的运动、科学用脑的问题。
“用进废退”是生物机体发展和抗衰老的一条规律。坚持动脑学习的人,脑神经元增长速度快,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能使大脑释放增强细胞免疫力的脑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不常动脑人的水平要高出10%—20%,它们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对脑的记忆和智力发展颇有助益。同时,勤于用脑,使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帮助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促进健康长寿,这就是“用进”。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老龄人的智力退化,甚至出现老年性痴呆,其主因与他们用脑减少,或不愿动脑有关。由于大脑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脑啡肽和脑内核糖核酸等活性物质的含量降低,大脑营养不足,脑细胞得不到有效刺激而造成失用性脑萎缩,导致新陈代谢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人的健康和寿命,这就是“废退”。
(2)历史上常用脑的科学家寿命长。
西方有人对16世纪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寿命研究结果显示,400人平均寿命为67岁(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30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69岁。据我国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测定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65%、39.6%、28%。无怪乎古往今来中外名人们对多动脑、勤学习健身屡有论述。我国南宋时期的大诗人陆游说“读书有味身忘老”;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前夕告诫说:“我们五十岁以上的人,如果不肯用脑筋,不吸收新的东西,思想就会僵化。”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好,“不爱动脑,不喜欢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英国科学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了大量资料后得出的结论证实,只有脑运动才能直接促进脑的健康,再通过大脑协调与控制全身,达到健康之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