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定了把许多的辉煌留在1997年: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大坝合龙、长江三峡截流……
历史注定了把一次道路的选择与思想的解放留在1998年:我们是前进还是倒退?
历史也注定了把改革攻坚的任务留在1999年:五项改革全面启动,国企扭亏进入关键时刻……
世纪末,中国人面临着一场艰巨的挑战!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发表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新总理朱镕基像一只飞向太阳的大鸟,但翅膀被烤焦了。
在美国人看来,太阳意味着光明,值得追求,但太阳的热度足以烤焦朝向它飞来的任何追求者。
1998年11月16日,199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勒教授来华时和朱镕基进行了长谈,共同探讨了亚洲和世界的经济走向。朱镕基不无自豪地请米勒教授转告《时代周刊》:“我的翅膀还在。”
是的,总理的翅膀还在,中国的翅膀也还在!
人们不会忘记,进入9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中国陷入了市场疲软、商品积压、效益滑坡、企业亏损、工人下岗的困境。一些人不是帮助把中国的改革列车向前推一把,而是品头评足,或者“反思”,或者“探讨”,或者“分析”,认为中国改革的列车偏离了方向,正在向私有制靠拢。为此,有的认为,市场经济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改革应该是在不触动所有制前提下的缝缝补补,小打小闹;有的则提出,“阶级斗争有可能重新上升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目前必须反和平演变……
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进是退,是左是右,困扰着12多亿中国人。进,我们困难重重;退,则中国20年的改革努力付之东流。
但是,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惟一的选择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用朱镕基的话说,就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没有这样大的决心,我们的改革就无法向纵深挺进;没有这样大的决心,我们的经济就难以摆脱困境!
1997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五大召开。此次大会针对姓“公”姓“私”的“反思”,首次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提出来。与1992年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冲破姓“社”姓“资”的禁区而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十五大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冲出了姓“公”姓“私”的怪圈,而开始了一场影响更深、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改革。
以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启动了。1998年3月19日,朱镕基作为新任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推出了“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纲领。从此,中国的各项改革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由国务院带头,多少年来一直不敢正面接触的政府机构改革全面铺开了;
金融改革向纵深进军,人民币坚挺如故。中央人民银行撤销省级分行,成立跨行政区的9大直属分行,以摆脱地方行政干预;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为1998年的重头戏,朱镕基亲自过问,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专题会议,出台了两个条例法规,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十余个相关文件;
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结束;
牵涉2.3亿人的公费医疗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
在20世纪即将降下帷幕,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国,不失时机地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大潮!
春播秋收,我们的改革已初显生机,初见成效。
1999年3月5日上午,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屡屡被与会代表们的掌声打断。据《光明日报》社的记者统计,在1小时40分钟的报告中,大会堂内掌声先后响起18次之多。
掌声在朱总理阐述1998年经济发展成就、宣布1998年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时响起;在宣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来之不易时响起;在宣布中国顶住了亚洲金融危机、保持了人民币不贬值时响起;在宣布伟大的抗洪精神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进的强大动力时响起……
这是中国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后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了全球导致全世界经济动荡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中国人鼓掌,全世界也无不注目。摩根士丹利添惠总经济师认为,中国成功处理了3大挑战:能否保持币值稳定、能否保持改革速度、能否保持经济增长。令人振奋的是,人民币没有贬值、改革步伐没有放慢、经济增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英国<金融时报>载文说:在亚洲其他国家迅速倒退的时候,中国的进步尤其惊人。中国没有被亚洲危机拖倒,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也不会被危机拖倒。中国取得的成就应当得到赞扬。
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大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