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落花流水“春”去也

落花流水“春”去也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新建、扩建的大中型商场数量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其中北京有54座,上海有41座,武汉有20座。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投资额高达20亿元,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而北京新东安市场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在北京,至今已有十几家大商场先后关门,杭州有7家大中商场倒闭或转产。国家技术监督局近日公布了几类产品的专项抽查结果。
落花流水“春”去也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石家庄市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的产量曾达40.5万台,实现利税4600万元,最近却破产倒闭了。

哈尔滨洗衣机总厂也曾拥有过辉煌的业绩。1979年,他们研制生产的“蓝天”牌洗衣机畅销市场,到1988年,工厂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创利税400多万元。但几年后,却因债台高筑,不得不破产关门。

这给千千万万的企业一个信息:进入买方市场后,企业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不是市场经济的过错,相反,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成功之处。最典型的例子,过去外国人称我们单调的服装是“蓝色和灰色的海洋”,而现在,我们衣着款式的新颖,花色的繁多,宛如绚丽的春天。

谁不尊重市场,谁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谁就会被市场抛弃。但待我们认识到这点似乎已有点迟了。现在,许多企业、许多地方,不得不咀嚼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苦果。

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我国库存积压的男式衬衫约有15亿件,足够全国成年男士人均3件,可是大大小小的上千家衬衫厂还在以每天上百万件的速度生产衬衫。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的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一大批引进的家用电器生产线,绝大部分开工不足,闲置不用。

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是我们最大的失误。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了,各地就一哄而上,竞相引进设备,投人大量资金,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无外销竞争能力,又超过我国的实际消费容量。全国有28个地区生产汽车,最高峰时竟有2600多个生产厂家,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生产汽车的企业总数,有的企业一年就生产几十几百辆汽车,这样的企业怎么会有效益呢?过去我国没有彩电生产线,从国外引进几条、十几条是必要的,但后来有人见引进的彩电生产线都赚钱了,一些部门和一些地方就不顾国内的实际需要,用巨额外汇一下子引进了167条,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台,而国内实际的市场容量仅为1500万台左右,以至50%的生产能力不得不长期闲置。据统计,最初的113条生产线,原电子部批9 条,原国家计委批4条,原国家经委批6条,其他部委批6条,直辖市批20条,省市批63条,企业自行上马5条。缺乏宏观调控,缺乏市场意识,使我们尝尽苦头。

作为饮料包装容器的易拉罐,过去全部依赖进口,80年代中期引进了13条生产线,总投资约3亿美元,形成生产20亿只空罐的能力。目前国内有21家易拉罐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扩展到100多亿只,而国内销量,去年只有40亿只,今年也不会超过50亿只。以致易拉罐企业有一半亏损。

1994年,我国VCD生产厂家只有万燕一家,许多人见他们的生意红火了,就不管有没有条件,纷纷抢着上马,到现在一下冒出600多家,年生产量达到2200万台。但市场就那么大,能消费一半就不错了。因此,许多厂家已经倒闭,能坚持到今天的,日子也不好过。价格一降再降,几乎到不够成本的地步了,还要拿出9亿元投到中央电视台去搞广告轰炸。从目前的情形看,似乎还没有多大的转机。以至于朱镕基在上任时的记者招待会也不无忧虑: VCD生产得太多,世界第一,卖不出去。

国家统计局统计94种产品的生产情况,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80%的只有33种,轻工、家电的许多产品只有50%左右。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冰箱、洗衣机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汽车生产线的开工率不到58%。全国现在工业设备闲置与半闲置的占20%左右。

工厂已被重复建设弄得焦头烂额,一些商场却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前几年刮抢购风,什么东西都有人买,商店的生意自然也好做,有的便误认为开商店是栽摇钱树,“商店一开,财源滚滚来”,于是,许多地方开始大建、特建、滥建商场,并且是一个比一个建得大,建得豪华,建得高档。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新建、扩建的大中型商场数量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其中北京有54座,上海有41座,武汉有20座。结果不仅大城市的大商场过剩,连中小城市商场也普遍过多。商场建设不仅过猛,而且过大。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投资额高达20亿元,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而北京新东安市场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南京市新街口广场周围一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已开业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12家,在建的还有10多座。

现在,我们已开始受到市场的报复了。从1996年开始,我国许多大型商场接连不断地倒闭。在北京,至今已有十几家大商场先后关门,杭州有7家大中商场倒闭或转产。上海、天津、广州、西安,几乎每座大城市都发生商场无力经营而倒闭的现象。我国1991年百家大商场利润总额增长幅度是19.9%,1995年是-0.5%,1996年是-38.3%。

一些产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的状况不说也都知道,而直到今天,这种局面也没有彻底扭转。国家技术监督局近日公布了几类产品的专项抽查结果。在小家电抽查中,抽查国内企业的产品22种,合格率仅27.3%;燃气热水器的合格率仅37.7%;大屏幕彩电只有30%;电暖器只有20%。这样的质量水平,怎么能激起消费者的热情呢?

我国企业由于以前一直作为行政的附属物,缺少独立经营的权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生产者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产品市场不存在竞争,企业的经营者只围绕完成上级定的任务、计划、指标打转转,只对上级负责,不去占领市场,开拓市场,以致形成一种严重的惰性,不但产品质量不如人意,而且产品开发创新少,有的根本不考虑开发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几十年来按上级给的那个鞋样生产,也不管消费者爱不爱,市场欢不欢迎,这又怎么不市场疲软呢?

市场经济越是发达,产品换代越是频繁,更新周期就越短。日本开发一个新产品,6个月设计,3个月生产,1个月销售,中国则是5年设计或引进,10年生产,10年—20年销售。

我国著名的“蝴蝶”、“蜜蜂”牌缝纫机至今仍同1873年美国工程师肖尔斯和格利登设计的相似;“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几乎是1905年英国工程师雷利·赛克斯设计的翻版;电话机多数是1931年英国设计师琼·海伯格设计的复制品;“海鸥DF”照相机与1948年德国的“康泰克斯”大无二致。一个鞋样几十年,长期一幅旧面孔,能怪消费者不爱吗?

有项市场民意调查,80%以上的消费者存在两种心理障碍:一是担心买到假货、劣货,想买但不敢轻易下手;二是虽然商品万千,但自己想买的品种、花色又见不到。

我们再不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就只能继续躺在仓库里睡大觉。

一句话,市场不相信眼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