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末这场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金融风暴中,中国是少数几个岿然不动的国家之一。不过,我们并非就高枕无忧了,金融风暴还在全球劲刮,而我国的金融风险仍然存在。首先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据戴相龙介绍,我国目前的不良贷款达到25%,其中呆账2%。比例虽然不高,但数额却不小。1997年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74900亿元,按25%的不良贷款,就是18725亿元。另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问题也较多,社会上乱办金融机构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股票期货市场还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仍然是中国的艰苦任务。
1998年初,有一部红遍全球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这部反映1912年发生在北大西洋那场海难的巨片,深深震撼了中国人,成为近几年来在中国上座率最高的一部进口片。有人从中看到灾难的可怕,有人看到爱情的伟大,有人看到人格的力量,而笔者却看到深刻的教训。这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巨轮自视为“海上永不沉没的陆地”,以至盲目乐观,连起码的救生设施都不齐全,撞上冰山后还自恃强大,未作及时处理,结果1503人遇难。
没有永不沉没的神话,只有防止沉没的英明。中国这艘巨舰,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永不沉没,惟一的办法是及时修补漏洞,增强防范措施。盲目乐观恰恰是危机的开始。
江泽民主席不无严肃地指出:一个国家,金融如果出了问题,就会给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我们应该深刻地加以认识并引以为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是一个大课题。这方面,我们还是新手,经验不多。
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因此,金融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它以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这两道“闸门”调节着经济的发展。闸门一旦泄露或失控,就必然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金融的问题,往往是信用膨胀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引起价格猛烈上涨。1995年,货币增发了160多亿元,零售物价便上涨了8.8%;1988年,货币增发了680多亿元,零售物价上涨了18.5%;1992年,我国货币投放量达到1158亿元,差不多比上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度攀升,达到1529亿元,而这一年物价普遍上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13%。
不仅货币发行这道“闸门”严重泄露,信贷规模这道“闸门”也失去了控制。1992年,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增加了3570亿元,增长19.8%。1993年,虽然开始宏观调控,但受惯性影响,各项贷款仍然增加了5171亿元,增长31.7%。
令人奇怪的是,一方面货币发行急剧增加,信贷规模直线上升;一方面我们却感到资金日益紧张,甚至达到企业无法运转、银行需要关门的地步,农副产品无钱收购,重点建设无钱进行,一些银行连正常的支付都发生了困难。“白条子”泛滥,“绿条子”成灾,通货膨胀再度冲击中国。
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说到底,也就是金融秩序的混乱,货币投放与贷款发放失控。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及时修补了泄露的金融“闸门”。否则我们的经济秩序会日益混乱,我们的各项改革会无法进行,甚至步泰国的后尘,被金融风暴吹倒。
199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外电评论:“由党的政治局委员、第一副总理兼任人民银行行长是没有先例的,这表明了中国重视金融政策和恢复金融秩序的坚强决心。”6月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从此拉开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序幕。
朱镕基的主要做法就是“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而不要办成“货币发行公司”和“金库”,更不能成为不上锁的“金库”。为此他在金融领域潇潇洒洒地挥起板斧,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总量,切实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推进金融改革。银行的官员们在朱镕基严厉的“约法三章”下感到了压力。他们开始匆匆上路去收贷款,开始紧紧捂住国家交给他们管理的“钱包”。
没有当年中央下那样大的决心与那样强硬的措施,大概笔者不会在此悠闲地坐在电脑前写这本书,读者也不会轻松地躺在沙发上读这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