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无论是在中国的党史里还是在中国的改革史里,三中全会都有着里程碑性质的特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召开了5次党的三中全会,每一次都使中国的改革与建设出现一次大的飞跃。而用一次党的全会专门研究农村与农业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则是第一次。在亚洲金融危机还在冲击全球经济的时候,中国却专门研究农村与农业问题,也许有人不理解,而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
朱镕基对此解释说:为什么我国今天有这么好的形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币值稳定,人心稳定,从经济因素上分析,主要是农业政策的成功,宏观调控的最大效果也正在这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认真总结二十年来农村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全党自觉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稳住了农村这个大头,才有可能把握住全局的主动权。
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因素还不少,农村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表现在:生产力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市场化程度低,自给半自给经济占相当比重;农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一些地方党的农村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少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使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乡差别大,农村发展也不平衡。
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农业和农村不能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党中央下决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有鉴于此,在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决定召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为了使此次会议精神真正得到落实,1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把稳定和加强农业摆在首位,要求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12月3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具体部署了1999年的农村与农业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近几年农业连续丰收,农村形势比较好,但是工作上丝毫不能放松。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农业生产上去很难,掉下来容易,必须始终高度重视。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这就是我们对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和态度!
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十大方针,包括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放松粮食生产、实施科教兴农等。这一系列方针的提出,无疑将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览全文,人们从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动摇;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
2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原则,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从此在全国兴起。
20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系统总结20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已有过两次大的腾飞。第一次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力得到最大的解放;第二次是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中国的农业将因此出现第三次腾飞!
农业,正酝酿着一次新的机会,一次新的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