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于是,斯大林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分析的第一个人。其主要思想有:
第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所有的剥削阶级就被消灭了,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斯大林的这一观点在1934年8月9日写的《关于“近代史”教科书提纲的意见》一文中就有所表露,他说,从1918年到1934年,“是资本主义最后残余根除的时期”。[27]1936年3月1日,斯大林和一个美国人谈话时说:我们没有彼此对立的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我们的社会,仅仅由城乡自由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28]1936年11月25日,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对这一观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地主阶级已经因国内战争胜利结束而完全消灭了。其它剥削阶级也遭到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命运。在工业方面已经没有资本家阶级了。在农业方面已经没有富农阶级了。在商品流转方面已经没有商人和投机者了。因而,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剩下了工人阶级。剩下了农民阶级。剩下了知识分子。”[29]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党的十八大上重申了苏联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观点,他说:“现在的苏联社会的特点就在于,在苏联社会中再也没有对抗的敌对阶级了,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30]从现有的材料看,一直到1953年逝世,斯大林一直坚持了这个观点。应该说,斯大林这一观点,既符合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原理的,是符合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的,也是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的。
第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剥削阶级残余仍然存在,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斯大林在1936年11月25日宣布苏联的剥削阶级已经消灭时,并没有指出还存在着剥削阶级的残余,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几个月后,即1937年3月3日—5日,斯大林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和结束语中,才提出苏联国内还有“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还有阶级斗争的问题。承认这一点,是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的,因为一些地区和单位发生了破坏经济建设的事件,农村中残余的富农分子进行阶级报复,杀害集体农庄的干部。这说明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建成后还存在着剥削阶级残余和阶级斗争,这是斯大林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或本本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但是,与此同时和以后,他又提出了错误的观点。一是对剥削阶级残余力量估计过高,对阶级斗争的范围和程度缺乏定量的分析,把党内一些持不同意见的或犯错误的同志说成是托洛茨基暗害分子,把他们划到剥削阶级残余之中,给戴上敌对阶级分子、人民公敌的帽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提出了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论点。他说:“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31]斯大林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十分有害的,它是肃反扩大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差别处在缩小和消失的过程之中。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分析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时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已不同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作报告时进一步指出:与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现在的苏联社会的特点就在于,在苏联社会中再也没有对抗的敌对阶级了,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而构成苏联社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在友爱合作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着。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被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分裂着,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状况动荡不定,而摆脱了剥削羁绊的苏联社会却没有这样的矛盾,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32]斯大林在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后及时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新特性和他们之间的友爱合作关系,这是正确的,有益的。不足的是,斯大林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的正确处理和解决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