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传统文化是印度历史连续的纽带,几千年来,印度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丰富的底蕴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辐射圈,这里的文化圈是指直接受到印度主体文化影响的地区,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孟加拉国和缅甸部分地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亚次大陆上的国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建立起一批新的现代国家,然而,南亚各国民众仍然脱离不了印度文化圈,因此南亚各国在文化上还是有着共同的认同的。
印度文化研究专家A.L.巴沙姆在其主编的著作 《印度文化史》中写道:“我承认民族感情的力量,我也无意冒犯其他南亚国家的公民,可是这里的 ‘印度’,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必须服从其广义的历史意义上来加以理解,于是两千年来,欧洲和西亚不顾政治边界将 ‘印度’一次用于整个南亚次大陆。”[39]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次大陆是通用的,正因为这一点地缘文化上的联系,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届领导人,无论是尼赫鲁、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还是拉奥、高达、古杰拉尔和瓦杰帕伊、曼莫汉·辛格,他们在制定地区政策时,都是理所当然地把印度文化圈内的南亚诸国视为印度的势力范围,印度也理所当然的是南亚的霸主。[40]
在印度独立以前,尼赫鲁就已经有了 “大印度联邦”的构想,其地理位置包括了南亚次大陆上的所有国家,还妄图包括中国的西藏地区和缅甸的部分地区。“试图以印度文化在历史上对东南亚,乃至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影响,以这种文化上的联系建立一个 ‘大印度联邦’,是尼赫鲁的远景规划。”[41]1934年,尼赫鲁在其自传中写道:“我个人对于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缅甸和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42]而在尼赫鲁的 《印度的发现》中他写道:“我初次看到一种关于东南亚历史的详细记载时,我是多么的惊诧,多么兴奋。在我眼前展开的是新的景象,是历史的新看法,是关于印度的新的概念……在最近的25年中,关于东南亚,即有时也称之为大印度的这个广大地区的历史已经弄清楚了。”[43]尼赫鲁还勾画出了 “大印度联邦”的理想边界线,即以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内务防线,企图分裂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区,将 “麦克马洪线”“约翰逊-阿尔达线”作为印中的边界线,又将印缅边界至杜兰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作为印度的 “安全圈”。尼赫鲁构想的 “大印度联邦”的地域和边界线正是印度文化圈的边界线,而他在印度政府中执政的时期也努力想去实现这一 “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