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宋代以前是云南的先进主体民族之一,古代曾经创造过文字,但有关佤族的原始记录大多湮没无存。由于佤族古文字早已失传,所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佤族仍处在刀耕火种、原始记事的阶段,许多有价值的神话传说、宗教习俗、生产技术等优秀民族文化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传承,这些口传文化容易失真、变形,甚至消亡。汉文献中也只有零星记载,且语焉不详,有的记载还存在严重歪曲、歧视、诬蔑等内容。因此,应重视佤族档案资源建设,全面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佤族地区的档案文化资源,为佤族的千年文明史建档。
一、佤族历史档案资料的保存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地区的政权机关和土司头人,没有保存档案的意识,不可能建立档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佤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组织了民族调查工作队深入阿佤山区开展社会历史调查,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社会历史资料,并以《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题,编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相继出版了《佤族简史》《佤族简语简志合编》《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等“五种丛书”。在此基础上,档案、图书、文物部门接收保存了部分珍贵的佤族历史档案和社会调查手稿资料,佤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着20世纪60年代初接收进馆的佤族地区土司形成的档案,共计262件,形成时间约为清朝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内容可分为文书和实物两大类。文书类主要有:国民政府和二十集团军佧瓦山游击司令部给班老等土司的函件、训令、代电、委令;国民政府颁发给巴斗困尚、允恩困衣等土司的印信印模,孟连宣抚司、西盟舒炳忠、镇边西盟土司、澜沧西盟土目正代办、双江县拉祜族土司张登发、西盟张光明等土司的印信印模;1942年张石奄赴佧佤山的宣传文稿、报告;南抚武召中、允恩(业烈)官困衣等给张石奄的信;游击队司令官罗正明的命令书;莫列与中国订立条约的历史情况;各土司往来信函、佧佤山班洪自卫队指挥部军用差假证、委令存根;委托书及一些傣文资料;此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班老孔普写给毛主席的信件。〔178〕实物类主要有:“世袭班洪王印”“云南省班洪总管公署印”“云南省班洪总管关防印”“班洪自卫支队指挥官”“班洪自卫大队部”“胡中华”胶质签字印等印章;“班洪人民联合大队”徽章;1936年中英第二次会勘中缅边界时,中方委员发给各头人的银牌、奖章、纪念章;1942年前后,为防止日寇入侵,巩固边境,时任澜沧县县长的聂晶晶派西盟区区长张石奄等人去未定界地区工作,带给各头人的银牌;缅甸政府送给山通头人的领袖像;美籍传教士永伟理等人的名片和一些宣传画等。〔179〕省馆主办的《云南档案史料》第40期选编公布了有关“班洪事件”的档案史料。
大理州档案馆保存的“班洪事件”档案中有1936年1月2日“佧佤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佧佤十七王民族自治会致中英勘界委员会主席伊斯兰先生的公开信”“改良佧佤十七王民族自治会通令”等,这些档案史料记述了佤族地区十七个部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英国侵略军入侵的史实。〔18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佧佤案”专卷,内容记录反映了云南佤族有关争夺地界、抢占水源、砍伐树木、镇压民族起义、民族关系等诉讼案件的档案材料。〔181〕
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保存有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手稿资料,共计366篇,内容包括综合性调查报告、统计表;关于佤族历史的材料;政府报告、工作总结;反映社会政治概况、经济状况、社会性质、边界问题、工农业生产、合作社、民俗、政治建设以及宗教情况的材料;有关民族问题、人口、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材料及部分地图资料。〔182〕该馆有目的地赴云南佤族地区调查收集,目前已采集到佤族专题文献2145种,基本反映了各专题佤族文献的概貌。
《司岗里》是佤族最古老的历史起源神话传说,被誉为“佤族的历史文化之根和百科全书”。“司岗”是岩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意为人类祖先是从山洞里走出来的。《司岗里》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开天辟地、日月产生、人类起源与再生、民族形成、部落迁徙、性别区分、语言文字创造、物种驯化与种植、火的发现等各种万物起源的经过,反映出佤族先民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1960年云南民族民间文艺调查队收集到3份最早的韵文体古歌《司岗里》,是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现珍藏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档案馆。
著名的“沧源崖画”集中分布在沧源县东北勐省、勐来、糯良等勐董河流域的半山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方圆数十里内已发现10多处,可辨认的图像有1000余个。画面构图简练,线条粗犷,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描绘了佤族先民狩猎、放牧、战争、祭祀、舞蹈、杂技等场面和房屋村落。其中一幅村落图,与阿佤山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极为相似。〔183〕据考证,崖画为距今2500—3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虽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其内容与佤族的历史习俗密切相关。〔184〕
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1951年元旦,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60年前,26个民族(含支系)的首领、头人、代表在宁洱县城红场举行了佤族的“剽牛盟誓”仪式,喝了咒水,通过了民族团结誓词,并刻立石碑,立下了“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此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物证。〔185〕
二、佤族档案文献发掘利用的几点拙见
云南佤族档案资源,过去由于不受重视,缺乏整理和研究,因而其价值并未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佤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和佤族人民高度重视佤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调查、保护、传承工作,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对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民族文化工作者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编研出版了《佤族风俗志》《佤族文化史》《佤族文化大观》《中国佤族文化》《佤族历史文化探秘》《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佤族文化研究丛书》《魂归人间》《木鼓回归》《佤族审美文化》《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佤族民歌:汉佤文本》等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有力地推动了佤族地区民族档案工作的开展。
但由于佤族的古老文明和文化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流传,加之地处边疆、语言隔绝、部落复杂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多有价值的神话传说、民风习俗等至今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出版;现存佤族历史档案文献大多尚未公开,仍处于封闭状态,致使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难以深入全面地开展;现在已失去了对佤族社会历史及传统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最佳时机,致使很多重要的原始宗教、民俗文化资料因未能及时抢救保护而快速流失。为此,笔者对佤族档案文献的发掘利用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组织开展佤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通过对佤族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人、民间能工巧匠的访谈,记录与佤族相关的宗教习俗、占卜祭祀、木鼓文化、生产方式、节庆礼仪、社会组织、文学艺术、民俗歌谣、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口述历史档案。
二是借鉴孟连县勐马寨《勐马档案》项目的经验,开创“村民自治”式的文化记录模式,“把书写历史的权力还给历史主体”〔186〕。让佤族村民通过自己的记忆、观察和思考,整理和记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包括节庆、习俗、饮食、生产、民间文学、祭祀活动等,并将初步成果以书籍或音像资料的形式出版。
三是加强对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抢救工作,保护濒临消失的佤族民间艺术。如早已为世人瞩目的千年绘画艺术“沧源崖画”和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佤族清戏”、佤族民间舞蹈的奇葩“木鼓舞”和“甩发舞”以及传统节日“木鼓节”、“新米节”、世界最长宴席——佤王宴等,把这些优秀的佤族民间戏剧、歌舞、节庆、习俗等以图书报刊、影片照片、音像制品、电子文献甚至实物等形式集中到档案馆保存,积极征集各类珍贵档案资源,充分做好佤族档案珍品、精品的特藏和展示工作。
四是把佤族档案文献当作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佤乡地区旅游及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开发佤族档案文献中的历史、宗教和民俗风情资源,为新建、重建旅游景观、景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规划旅游产业项目,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对外宣传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并通过网络平台生动形象地展现佤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及当代抢救保护的成果,展示佤族文化的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以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开发利用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六是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中国西盟佤族木鼓节”“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中,围绕当地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重要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民族风情、民间艺术等适时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展览筹备、制作工作,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立足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树立和打造佤族档案品牌,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士关注沧海桑田的佤族地区,感受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原始文化魅力。
(原载《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脱凌)
【注释】
〔178〕李涛,陈建丽.云南省档案馆珍藏特色少数民族档案概述[J].云南档案,1996(2):35-36.
〔179〕李涛,陈建丽.云南省档案馆珍藏特色少数民族档案概述[J].云南档案,1996(2):35-36.
〔180〕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193,197.
〔181〕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193,197.
〔182〕段晓林.20世纪50—60年代“云南民族调查手稿”概述[J].云南图书馆,2007(4):111.
〔183〕李道勇.佤族[A].田晓岫.中华民族[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420.
〔184〕李道勇.佤族[A].田晓岫.中华民族[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420.
〔185〕段永华.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EB/OL].普洱在线,(2010-1-3).[2010-4-28].wwd.pe65.com.
〔186〕王珍.《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N].中国民族报,2010-3-19(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