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在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其公共性特质也赋予博物馆旅游产品以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点,但是受到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手段、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与其他空间类型相比表现出自身的许多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免费开放等措施,博物馆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到不断的加强。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_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以上海市为例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在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其公共性特质也赋予博物馆旅游产品以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点,但是受到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手段、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与其他空间类型相比表现出自身的许多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

3.4.1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由于旅游资源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旅游产品分类体系也相对复杂,因此,旅游产品所具有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形成一个位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旅游产品谱系。“事实上,无论是竞争性还是排他性,都不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区别,而是竞争性程度和排他性程度的不同”。[73]对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旅游产品属性的分析将从整个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中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与理解,表3-3对不同类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博物馆在旅游旺季和旅游者过多的时候会形成明显的产品竞争性,而产品的排他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博物馆通过收取门票限制客流;二是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会客观上屏蔽掉一部分观众。

表3-3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比较分析

3.4.1.1 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属性

图3-2中以A-G分别对应于表3-3中的七类公共文化空间,并通过其所处象限直观地反映出各类公共文化空间的产品属性特点。公共产品的判定标准,除萨缪尔森所提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二重属性外,莫童(2005)还增加了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之特征[74],它与“收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同样的涵义。基于对公共文化空间旅游公共产品属性的认可,并以排他性作为分析基准,图3-2以“收益的排他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两项指标作为对旅游产品的分类依据,其中,“收益的排他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图3-2显示,博物馆A位于第四象限,其公共产品属性表现为在消费的非竞争性方面接近于纯公共产品,但是这种非竞争性是在未达到“拥挤点”之前的表现,当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过了“拥挤点”,则博物馆也具有了竞争性。博物馆在消费的非排他性方面与是否设置门票直接相关,博物馆可以通过收取门票产生不同程度的消费排他,排他性越强,博物馆越接近于私人文化产品。

图3-2 不同类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产品属性

图3-3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供给关系

左惠(2009)用下面的公式和图3-3进一步说明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供给方式[75]

其中,M为博物馆的产品数量;M*i为参与博物馆旅游活动的第i个消费者,α表明消费者递增函数的“拥挤”参数。在图3-3中,当消费者达到n*后,α则随之增加。

3.4.1.2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

第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其旅游产品消费非排他性的主要表现,即参与博物馆旅游活动没有任何的门槛和特殊限制。通过免费开放等措施,博物馆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到不断的加强。

第二,博物馆旅游所实现的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播也是其产品非排他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博物馆类型与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参与博物馆旅游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从长期来看,博物馆旅游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有助于培育人的文化素养,并能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博物馆的内外公共空间也体现出产品的非排他性特点,其中既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公共空间,如前厅、大堂、内部广场、休闲场所等,也包括博物馆外部的附属公共空间,如广场、绿地、户外展示等,这些空间形态也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标志。

第四,博物馆收取门票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即产品具有了排他的特性,但是门票费用的不同会形成较为明显的排他差异。以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为例,无门票消费占55%,1~20元的门票消费占24%,50元以上的门票消费占11%。

第五,博物馆旅游产品会产生排他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某些博物馆会形成特定的目标市场。例如,像儿童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会自动屏蔽掉某些参观者;像美术馆等艺术类博物馆客观上要求参观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一些行业类博物馆目前只接待团体预约客人,而不面向散客开放。

第六,相比于风景名胜区,城市博物馆在总体上表现为较强的产品非竞争性,但是一些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在旺季时或特殊展览时也会产生拥挤现象,会形成竞争,因此,博物馆旅游消费的非竞争性程度会根据博物馆的知名度、开发规模、展览设置等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3.4.1.3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排他性分析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产品公共属性表现的两个不同方面,但是,具体到个体产品,又表现为两大属性的多重性和易变性,因此,需要在二维属性角度的基础上,探讨博物馆旅游产品在两大公共属性方面的多个维度与表现差异。此外,由于旅游产品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综合体,而非竞争性并不能够成为公共产品的充分条件,因此,本书将以定位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排他属性为重点,从而尽量避免从二维角度共同分析可能产生的混乱现象。

(1)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消费排他性差异。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消费排他性首先取决于博物馆的影响力、知名度以及旅游开发的成熟度,并且与这些要素呈正相关关系;其次,如果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代表性或标志性吸引物,则消费排他的可能性和排他程度都很高;再次,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或封闭式的空间也是产生消费排他的重要原因。例如,像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的代表性景点就具有较强的消费排他性,在举办特殊展览或节假日旅游旺季时会对游客采取限流措施。而上海科技馆还通过较高的门票价格在客观上形成了旅游消费的排他作用。此外,一些名人故居纪念馆由于空间相对狭小,一旦有大批游客进入就会产生拥挤现象,会严重影响到旅游效果,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排他措施。

(2)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收益排他性差异。

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收益排他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产品在功能上越接近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则其收益的非排他性越高;二是产品在其功能上越接近于休闲设施与休闲空间,则其收益的非排他性也越高。例如,上海美术馆计划将本馆与相邻的人民公园之间的围墙打通,将展览扩展到更大的公共空间,真正实现公众与高雅艺术的零距离接触,并且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这将推动上海的艺术类博物馆从专业的研究展览机构向“共享艺术空间”的转型,引导观众在高品位的人文休闲氛围中实现自己的文化艺术权利。

通常情况下,消费的排他性与收益的排他性之间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博物馆旅游产品中也存在着特殊情况。以上海科技馆为例,虽然其作为旅游景点本身具有较高的消费排他性,但是其建筑外观、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等要素却成为了收益非排他性要素。例如,上海科技馆宏大的建筑外观以螺旋上升的形态表现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建筑中间具有标志性的巨大玻璃球体镶嵌在一潭清水之间,寓意宇宙、地球和生命的诞生;此外,上海科技馆位于世纪广场西侧,周边空间宽阔,与世纪公园的绿树湖水相邻,共同构成浦东的一处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地标性景观和公共文化场所。因此,当旅游产品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无论该产品自身的属性特点如何,都会表现为一种较高的收益非排他性。

(3)博物馆旅游产品排他性的时间、空间与功能差异。

博物馆旅游产品总是表现为某些属性的排他性,而同时某些属性表现为非排他性,这也符合博物馆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是混合产品的基本特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博物馆旅游产品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拥挤性”特点,它与消费的排他性总是相辅相成的,可能产生拥挤的程度也与所承担的旅游功能的大小和旅游影响力直接相关。有的产品可能产生拥挤现象,但是就目前的旅游接待情况而言,还远未能达到“拥挤点”,因此,公共产品拥挤现象的出现是具有时间性的。其次,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排他性还具有空间性特点,即某些空间是非排他的,但另外一些空间是具有消费排他性的。再次,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排他还具有功能差异性,即排他性会根据产品的功能而产生变化。

3.4.2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功能与开发价值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空间,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人们到访一座城市所试图参观、游览和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博物馆的旅游功能开发在微观层面上,是博物馆彰显其文化吸引力,突出其特殊文化资源价值的手段,也是参与旅游竞争,吸引更多游客的直接方式;在中观层面上,其目的是使城市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宏观层面上,能够实现博物馆作为“在国际化语境下对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宏大叙事”[76],使博物馆旅游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脉动,而且参与并推动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看,博物馆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本,是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文化资源,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量。

在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内,不同种类的文化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得以展示,以旅游发展的目的和视角来看,这一过程不仅形成了最终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且过程本身也具有了生产性和旅游价值,这种可参观的生产“被认为是现代旅游意识中的精髓所在,即渴望体验他者文化中的差异性,因而,可参观性成为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形式”[77]。这里所提到的“可参观”是结合了观看、欣赏和体验等多重功能的限定词,它是基于旅游文化消费需求所形成的对博物馆新的功能诉求。

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由于存在对于文化的特定需求,旅游者不断地想要看到并了解他者文化的旅游意愿推动着文化的可参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突出其收藏、研究和教育的目的,并不以人的参观意图或视角为主要考虑,因而,博物馆的展示形象体现为以物为核心的“陈列”,是一种静态的、刻板的、一维的展示。文化的可参观性的实现与加强体现出博物馆展示形象的重要变化,表现为从仓库贮藏式的“陈列”转变为动态的、灵活的、多维的“展示”——一种主动积极的开放性展示,以及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这个变化过程也正是博物馆旅游功能构建与强化的过程。

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文化展示成为一种可参观性的生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能够提供可参观的内容,即形成特定的并对外开放的旅游空间;二是内容具有可看价值和展示意义,并将其浓缩为展示的主题,以此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卖点;三是规划设计参观的线路与过程,使游程更具流动性和变化性。基于旅游开发目的的博物馆文化展示应当将旅游者的参观视为一次完整的“旅行”,而不是简单的看的行为,因此,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开发也不是单一旅游功能的开发,而更倾向于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或一次“旅程”的设计与开发。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开展以文化可参观性为前提的旅游功能开发,是以一种生动和直接经验的形式向人们传达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与信仰,从而使旅游活动也具有了仪式化的意义。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最好将旅游理解为一种仪式,一种与日常家居生活、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集休闲、旅行于一体的特殊仪式”[78]。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包罗万象,在旅游参观中,既有历史文化的强烈震撼,又能带来心绪的安宁与思考,博物馆更是一个能够让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时间的流逝,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79]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场所。邓肯(Carol Duncan)因此而提出,“我不将博物馆看成是艺术品栖息之所,也非建筑设计的成品。博物馆的核心意义,正是由它的仪式所构成的”[80]

例如,坐落于汾阳路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一栋带草坪的花园小洋房,这座被称为“小白楼”的建筑本身已经成为人们参观欣赏的重点内容,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和装潢也很有历史的味道,让人有时空转换的体验之感。博物馆内部的参观环境也是安静舒适的,有一些老师傅们在静静地做着手工活,与世无争,游客也可以与阿姨们聊聊天,听听故事。这座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不仅带给游客一种生活化的参观体验,而且于不经意之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仪式化的旅程,而这两点也正是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与价值实现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