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结构市场化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经济结构市场化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主题是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传统认为我国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现在看来是需要斟酌的。这种变化必导致社会结构与矛盾的新变化。利益冲突和经济纠纷会频繁发生,政治权利的平等与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之间会形成较大反差。平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灵魂。经济的自主性,要求通过法律来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维护所有人财产
经济结构市场化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英国学者戴维.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在这种制度下,有关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决策,通常是由该经济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国内有些人也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供求力量将起决定作用。如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生产所带来的收益将为谁所获得等,都需要依靠供求关系来解决。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由价值规律及其外在形式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不属于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采纳了市场经济这一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什么样的结构呢?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样一个基本框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前提下,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五个环节构成。

1.生产关系的变化

市场主体应是具有明晰产权的各种企业,我国参与市场活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主体。这里,就会产生矛盾:公有制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本身存在着双重身份。在公私并存、身份可在个人和国家公职人员二者间变换的情况下,如何使管理者履行职务时不得“越位”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个难题。计划经济就是将其行为统统给予指令,但弊端是管得太多太死,窒息了经济发展。现在的问题则是如何既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致窒息死亡,又要能制约他们在职务范围内营私舞弊。毫无疑问,公职人员也有个人利益,而非单纯道德来驱动职务行为,但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据悉,许多国营企业厂长、领导很富,但企业面临破产,相应的,大量私营企业产生。其中,一些私营企业就是依靠公有企业资产流失发展起来的。

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但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们的主题是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传统认为我国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现在看来是需要斟酌的。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是需要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限制。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一般市场经济是假定自然可无限制地攫取,资源无限可开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次,市场经济假定经济主体都有不可随意按主观意志决定的权利,都有由其自身存在合理性所决定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但是,更多地依赖关系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没有这样的普遍性意识和社会机制。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不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面临的一切问题。即使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只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动力,没有解决一切社会危机和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问题比资本主义复杂得多,因此,指望市场经济能消解一切社会问题是痴人说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假定人都是经济动物,社会发展只有依靠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来完成。但是,人和物的关系只是人的多重关系之一种,即使这种关系具有基础性地位,但也不是唯一的关系。意义与价值并不都表现为经济物质的层面。过分夸大经济的决定地位,则忽视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的动力: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以此而论,经济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将人视为经济动物是对人的贬抑。

市场经济结构和多种所有制并存还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

决定分配结构的首先是所有制结构,而非经济增长水平或增长率。虽然经济增长可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却不是决定分配结构的本质因素。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决定经济主体必通过等价交换才能实现社会化劳动。等价交换是以承认不同所有制对资源的占有为前提的。其次是承认不同劳动者劳动的差异。既然利润最大化追求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动力,那么必须尊重不同利益者的权益。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完善分配制度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者等的积极性,才能推动生产发展。任何劳动与投资都以利益为前提,要求人们无私奉献,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没有利润期望就不会引来资金和人才。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和范围拓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对管理才能的需求不断攀升,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包括科技人员、专用性人类资源要素的稀缺程度也大幅上升,因其劳动的质量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中必占有较优地位。这种变化必导致社会结构与矛盾的新变化。利益冲突和经济纠纷会频繁发生,政治权利的平等与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之间会形成较大反差。

2.上层建筑的变化

市场经济结构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及政治体制结构,即要求平等、自由、道德和法律。平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平等的主要内容应是劳动机会均等,而非结果上的平均。平等即公平,即机会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观念主张机会均等,意味着人们有同等机会和权利参与经济活动,能够平等进行市场竞争。平等依赖于民主自由。因为经济主体利益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它们有为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就成为政治活动中重要一环。经济自由和政治上的人权,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自由具体体现在经济上就是要求劳动者责、权、利有较完善合理的统一,政治上就是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与劳动者之间的选择,使人们从一种被统治地位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

市场经济是自主、平等、竞争的经济,加强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法制,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正常秩序。经济的自主性,要求通过法律来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维护所有人财产的所有权,以保障公正、自由、平等的交换,使各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并能充分表达其意志。法制是市场经济契约性质的需要,这样就引起传统法律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性质上的变化。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主要涉及刑事案件,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而市场经济的法律范畴要宽广得多,它主要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契约,其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合法化,通过契约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离开了契约,市场就难以运转。契约既然如此重要,就须以法律对契约原则、方式和结果的确认与保障为前提。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增强。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解放,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对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尤其由于人们在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思想困惑和信仰动摇,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噪音、杂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受到一些人追捧。西方思想精华涌入的同时,其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也已经对我们的机体有了相当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