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之处与难点

创新之处与难点

时间:2023-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之处创新之一在于把广州、深圳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其三,本研究的用意在于通过对广州、深圳社区组织管理创新实践的研究,为国内其他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创新之处与难点_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一)创新之处

创新之一在于把广州、深圳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深圳具有典型性,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很高。面对最先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圳基层社区管理负责人集思广益,勇于创新,最典型的案例是盐田区“居站分设”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这些本土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关经验的总结,无疑对国内其他城市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创新之二在于以组织互动关系的城市社区组织职能定位分析为主题,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思考社区组织间的关系。以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和社区组织的创新为主线来分析,建立一个以社区组织为核心、适应社会转型的社区组织互动体系,考察参与社区建设的各种力量的互动,在互动中确定社区各组织的职能,以此来调整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分工。通过促进各组织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形成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合力,有效地促进社区的发展。

同时,探讨社区组织的定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发生的功能性调整。具体表现为社区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后的行政化职能,承接企业职能分化后的社会化职能,在社区建设中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形成的协调职能,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变化中承接的服务职能。以及新型社区管理组织——社区工作站的建立对社区旧有组织结构带来的变化及其与其他社区组织,尤其是社区居委会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调适。

通过对广州、深圳两地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探寻社区组织管理转型后的组织职能发挥及其对社区建设的影响,关注旧有社区组织由功能失调、相互配合不上甚至相互抵消,走向新体制建立后各社区组织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写作难点

研究广州、深圳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尽管会有一定的创新,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其一,对社区组织管理进行研究,要深入考察社区组织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社区实际运行过程中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机制。由于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接触到的大多是政府部门、居委会和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受访谈对象立场的限制,了解到的情况难免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于基层实际情况的探究有限。因此,想对上述问题进行准确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二,现存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面临着什么样的难题?为什么在现阶段出现了这样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方向是什么?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对我们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思索,既需要从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寻找线索,也需要在微观层面——从对各地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比较、思考的经验材料中发现答案,还要跳出材料从社区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寻答案,从社会治理和善治的理论视角来找到进一步解读的路径。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限,因此,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既需要掌握大量的经验材料,又必须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和提炼,这需要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分析能力。

其三,本研究的用意在于通过对广州、深圳社区组织管理创新实践的研究,为国内其他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正是由于深圳的典型性——深圳的经济状况较好、流动人口占大多数、且以年轻人居多……很多政策是针对深圳这种特殊的地方现象而设计的。

这种以深圳的实地经验证实可行并有深刻影响意义的“议行分设”即实践层面上的“居站分设”体制,作为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动力,是否可以被顺利移植到其他地区“扎根生长”并顺利地“开花结果”?就算可以“生长”,在不一样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还是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社区组织体制?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社区组织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展开为我们提供答案。

【注释】

[1]参见郑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的难题——从社会学视角看社区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学习与实践》,2008(7)

[2]按照徐永祥的观点,“亚”只是相对于完整、成熟而言的,具有非成熟、残缺和次级的含义;“亚社区”则是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居民主体性特征明显的社区而言的一种表述。参见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3]参见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0—81页

[4]郑杭生、杨敏将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归纳为八种代表性趋势,分别是: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领着社会的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使失谐因素被激活的结构性条件,从而更易形成社会矛盾、更易引发社会动荡;第二,当代社会“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分化过程形成了更强的催化作用;第三,劳动与资本的传统关系的破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两极化趋势,导致了新的二元化现象;第四,有形劳动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失去了传统上的轴心地位,形成了社会分层的消极动力;第五,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使社会风险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经济与社会的安全基础都形成了极大的销蚀;第六,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所带来的双重社会压力,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更为深刻、表现更为复杂;第七,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平衡关系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第八,社会中的 传统性与现代性、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西方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以及全球变迁与本土社会转型 ,各种因素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这种影响仍在不断助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症候。参见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6(10)

[5]李璐:《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研究综述》,《湖北社会科学》,2014(8)

[6]王振海、王存惠:《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7]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9]李璐:《社区组织结构优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然选择——以杭州“上城模式”为例》,《理论导刊》,2013(6)

[10]马伊里、盛国生、宋宪东:《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5)

[11]纪尽善、周晓明、王波:《创新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制探讨》,《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2]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从三种模式看社区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对深圳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深圳特区报》,2008-03-17

[13]侯伊莎:《透视“盐田模式”——社区从管理到治理体制》,重庆出版社,2006年

[14]赵东霞、张军涛、柳中权:《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性思考》,《理论界》,2007(10)

[15]范伟:《社区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党政干部学刊》,2007(4)

[16]胡征宇:《更好社会规则中的社会复合主体——以杭州市构建社会复合主体为例》,“2008中欧良好社会规则圆桌会议”发言稿,2008-9-22

[17]郑杭生:《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254-257页

[18]“333+X”社区服务架构包括:3个主体——政府、社区、社会,3种体系——公共服务、自助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3类载体——社区公共服务站、居民议事中心、大管家服务社,X个项目——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健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39个服务项目。

[19]郑杭生、杨敏:《合作共治的“上城模式”——从新型社区治理迈向创新社会管理的“上城经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195-198页;李璐:《社区组织结构优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然选择──以杭州“上城模式”为例》,《理论导刊》,2013(6)

[20]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3-375页

[21]李建国:《日本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东京都中野区地域中心考察》,《城市问题》,2000(3)

[22]夏建中:《国外社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载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8 走向更讲创新的社会:社区建设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3页

[23]王世军、于吉军:《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与社区管理》,《社区》,2002(7)

[24]赵大生:《新加坡的社区建设》,《社区》,2004(3)

[25]李莉、陈秀峰:《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1(4)

[26]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27]卜万红:《是走向社区自治还是建立社区治理结构——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定位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4(6);佀传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为视角》,《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8]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6-68页

[29]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6)

[30]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上海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1]张俊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32]陆震:《社区建设、企业改革和现代社会结构》,《社会》,1998(5)

[33]王英伟:《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社会科学家》,2003(3)

[34]李莉、陈秀峰:《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1(4)

[35]张立荣、李莉:《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

[36]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9—120页

[37]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38]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学海》,2006(3)

[39]李璐:《制度与价值:解读社区组织管理创新的两个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0]马伊里、盛国生、宋宪东:《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5)

[41]李璐:《社区组织结构优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然选择——以杭州“上城模式”为例》,《理论导刊》,2013(6)

[42]李璐:《制度与价值:解读社区组织管理创新的两个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3]李璐:《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理论导刊》,2011(3)

[44]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45]曾宇青:《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以深圳为研究文本》,《理论前沿》,2007(17);曾宇青:《社区治理三要素说——以深圳为研究文本》,“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11-01

[46]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7)

[4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页

[48]杨张乔:《我国城市社区结构和治理的人文区位学分析》,《社会科学》,2007(6)

[49]Ross M. & B. Lapp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inciple and Practice. New York, 1967. 参见马西恒、[加]鲍勃•谢比伯等著《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50]参见郑杭生:《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翁卫军、杨张乔:《建设现代和谐社区: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建设创新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丁元竹:《社区的本质及其建设》,《中国发展观察》,2006(6)

[51]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

[52]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53]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54]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6-117页

[55]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56]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57]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36页

[58]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60页

[59]李璐:《社区组织结构优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然选择——以杭州“上城模式”为例》,《理论导刊》,20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