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何谓资源?在前面已作了一般性的界定。资源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人之需要者。
如何理解这个命题?人是主体,资源是客体。论及资源问题,必须要说到“何物”对“谁”之关系。“谁”,系指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组织,“何物”,乃是指一切能满足人的需求者。“何物”中也包括作为资源的人,例如,人力资源。“因此,对资源概念的界定和把握应当从以下三个要点入手:首先,对人的积极意义是资源概念存在的基础,人是人与资源关系的主体,也是资源概念的主体内容;其次,资源对人的积极意义以及人与资源的关系建立在一定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发展程度上;再次,资源的本质内容随着人与世界的发展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31]
万物皆流。人是发展变化的,组织是发展变化的,整个世界都是发展变化的。人的需要会不断演化,组织的需要会不断地演化,因此,“谁”对“何物”之效能的需求,当然亦是演化不已。于是,对资源便可作静态与动态两视角观之。“静态意义上的资源概念依赖于一定的主客观世界的发展基础,而在动态的意义上,一切人以外的物质和精神存在都正在或可能成为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益的内容,因此动态意义上的资源概念是区别于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
必须指出,讨论资源的主体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谁”,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或组织,要指明“谁”与“谁”通过“何物”(何种资源)为纽带,而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之下共生。
12-2
资源包括哪些类型?学术界一向有争议,“一种认为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知识资源,一种认为只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两部分,知识资源在社会资源之中。”[32]由于划分社会资源与知识资源的界面的难度较大,我认为还是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为好。
何为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定义为:“人类可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总而言之,自然资源可以定义为,大自然中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部分,物质、能量、环境、信息都有。那些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部分,现在一般不视为资源,例如地震、台风、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有哪些?综合学术界研究成果,大体分为如下若干类别。
土地资源: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林地资源、荒地资源、城市用地资源、工矿用地资源、特种用地资源等。
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冰雪资源等。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基因资源等。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热能资源、水分资源、风力资源、空气资源等。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活动的自然与社会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的综合[33]。自然旅游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四类:一是地文景观类、二是水域风光类、三是生物景观类、四是天象气候类[34]。
太空资源:一是轨道资源,即航天器环绕地球沿着特定轨道运动、卫星在轨道上飞行,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覆盖地球表面,从而达到通信、遥感、定位等目的;二是环境资源,即卫星在宇宙太空飞行,它的周围环境是具有超真空和超洁净环境资源、强辐射资源以及丰富的太阳能等,这种特殊的环境本身就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三是矿物资源,月球及太阳系各行星上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物资源,如月球岩土中含有地壳里的全部化学元素和约60种矿藏,其中包括地壳上极为缺乏的同位素氦-3,它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35]。
12-3
何谓社会资源?《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定义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社会资源有哪些?
人口资源。“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人口资源就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口总体。”[36]人口资源是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口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相比,人口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除了受生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受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思想、民族等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37]。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国或地区具有或将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人口总称,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38]。人的体质、智力、教育程度、专业知识、道德、价值取向,是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具有活力和强性的部分,具有生物性、时效性等多种特征,而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39]
资本资源。金融资本,如货币、证券、债券、黄金;实体资本,如厂房、机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量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投资或资本的积累使一国的资本存量不断增加,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和最重要的约束条件。”[40]为什么?因为资本具有调动其他资源的巨大活力,以及优化资源配置、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强烈的内驱力。但是,资本只对自身增值充满活力,而对促进社会公平毫无兴趣,这正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一大痼疾。
组织资源。可分为经济组织资源,如企业组织、工厂、商店、饭店、宾馆等;政治组织资源,如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构、军队等;文化组织,如学术团体、艺术团体、剧院等;其他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工会、妇女组织、环保组织等;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世界红十字协会等。
科技资源。所谓科技资源就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资源,是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如研究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科技辅助人员等;二是科技财力资源,是为从事科技活动提供的经费,如投入科技活动的财政拨款、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各种捐赠资金等;三是科技物力资源,是为从事科技活动提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如仪器、设备、原材料、实验中心和基地等;四是科技信息资源,是为从事科技活动提供的知识形态的供应物,如文献、数据、档案、资料等[41]。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包括人们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创造与积累的各项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资源,也就是求学者,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方面,决定着普及教育的水平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二是教师资源,包括教师、辅教人员、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三是物质资源,是财力在教育领域的物化表现,包括校园、教室、图书资源、实验仪器设备等;四是财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经费、教育成本和教育投入效益等[42]。
信息资源。信息是什么?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互联网时代,亦称之为信息时代。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始终支配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信息资源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和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43]。
人文资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体现着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文化按历时性可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物的凝聚,如历史典籍、艺术品、壁画、石刻、信仰等;而后者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的转化,如发明、专利、著作、商标、声誉、有价信息等[44]。人文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它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文资源涵盖人类的价值体系,包括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风俗习惯等。其他人文资源,如具有认识、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的文学(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和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和舞蹈)也都是资源,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求[45]。
12-4
分类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基本方法。识别对象的质的差异,将同质性的归为一类,以示与其他对象的差别,便于了解对象。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将分类作重要研究方法;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也是如此。为了更深入分析资源在社会共生关系中的功能,除了上述基本分类外,还可以进行别样的分类。黄恒学、牛洪艳主编的《资源管理学》中,还提出了几种分类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有益于区分不同资源的质性。以下基本上采用其中的关于资源各种分类的论述。
按照资源可被利用的状况,将资源分为:
(1)现实资源,即已经被人类认识并开发、利用或已经做好开发前期准备的资源,例如煤、天然气、石油、金属矿、植物、动物、耕地、河流、海洋等自然资源,人力、技术、教育、信息、组织等社会资源。
(2)潜在资源,即尚未被人类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生产力和技术等条件制约还不能开发利用的资源。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体未被开发的领域,皆可视为潜在资源。
12-5
根据资源中所含人类劳动的程度,可将资源分为:
(1)原始资源,即未被人类加工,原本就存在的资源,例如原始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海洋资源、湿地资源、湖泊资源等,又称之为“第一性资源”。
(2)经过人类加工的资源,即在第一性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人投入不同程度的劳动而形成的资源,又称之为“第二性资源”。因人投入劳动量之大小以及资源属性改变程度之深浅,这类资源可分为三种:初级资源,只经过人的粗加工,资源性质改变很小;中级资源,经过人的较多加工,资源中内含一定的劳动量,其性质的自然成分相对下降;高级资源,经过人较多的加工,资源中内含更多的人的劳动,其性质的自然成分更少。此外,还有一些是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由人造出来的资源,例如合成橡胶、人工合胰岛素、塑料、转基因食品、人文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等。当然,人们创造这些资源时,必须使用某些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
12-6
根据自我更新和人类利用的情况,可将资源分为:
(1)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资源,例如,海潮、季风、河流的水动力等相对恒定存的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社会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又称“耗竭性”资源,是指储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资源,例如自然界的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物、岩石等。所谓不可再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人类经济再生产周期而言不能再生产。也许很多年之后,百万年、千万年啦,有些资源可能再生,但对于人类的经济生产,几乎没有意义。
12-7
根据资源和国家主权,可将资源分为:
(1)国内资源,即存在于一个国家之内的资源,例如国内的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人口资源、文化资源等。
(2)国际资源。如果资源为两个以上主权国家所拥有时,就是国际资源,例如多国共有的河流、湖泊中的水资源、国际海洋资源、全球生态资源、全球气候资源、南极洲等。
12-8
根据资源的产权归属分为:
(1)私有资源。凡一资源的产权为某一明确主权所有,这资源便是私有资源。私者,一主体也,并非等同于个人。因此,私有资源的主权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国家、国际组织等,个人的专利、企业的品牌、国家的矿产等都是相对于其所有者的私有资源。当然还可以据主体的性质不同,称之为个人所有资源、家庭所有资源、企业所有资源、国家所有资源等。
(2)公有资源。凡一资源的产权为两个以上的主体所共有时,该资源就成为相对于这些主体而言的公共资源。例如两户人家共用的厨房、住宅小区内居民共有的草地、一国内全体公民共有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全人类共有的低太空资源、空气资源等。
(3)无主资源。凡一资源不属于任何主体所有,便是“无主资源”,主要指人类现在未能认识,或者虽已认识但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控制的资源,例如月球、火星等上面存在的资源。
12-9
资源有哪些基本特性?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作出不同描述。综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对资源的基本特性作以下论述。
资源具有实在性。所谓实在性,乃是指任何资源,勿论物质系列,还是精神系列,也勿论符号系列,还是人际关系系列,都是独立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不管你承认与否,资源是外在于主体的存在,自然资源如此,社会资源亦如此。土地、矿山、企业、学校、品牌、文化传统、宗教教义,不都是这样么?
12-10
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以自然资源而论,属于自然属性的,包括资源的组成、结构、功能;属于社会属性的是指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而社会资源更是人类通过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的形成物,每一种社会资源都打上自然资源的烙印[46]。
12-11
资源的可用性与多用性。资源是有用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下,能满足人的需求。多用性,乃是指用途的多样性。同一资源,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用途;同一资源,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用途。不妨以森林资源为例。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圣人无弃物”,早就认识到资源的多用性。物皆是有用的,看你用到什么地方,现代人也懂这个道理。“世界上根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已成为各国管理者的共识,我国许多地方已开始对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在内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发电等资源化管理[47]。
森林多用性示意图[48]
资源的多用性也带来了资源利用的复杂性,这是因为并非所有资源的多用性和多用功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同时发挥作用,因而人们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时,需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努力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9],使资源的多用性实现效益最大化。
12-12
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有限性容易理解,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下,任何资源皆是有限的,例如石油、煤、土地的有限性。何谓稀缺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资源稀缺性这一普遍的经济学现象[50]。
如何描述稀缺性的状况?必须引入稀缺度概念。稀缺度是衡量资源稀缺性的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
χ=n/m
式中:χ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该资源的需求量,m为该资源的拥有量[51]。稀缺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人(或组织)的需求量而言的,凡是不能无限满足需求的资源,就具有稀缺性。
经济学中有个稀缺概念,是用来描述商品供求关系的,某一商品在市场运行中的状态有三:(1)供不应求,谓之稀缺;(2)供过于求,谓之过剩;(3)供求适当,谓之平衡。可用公式表示为:
κ=m-n
式中:κ为供求关系系数,m为商品供应量,n为商品需求量。κ>0,商品过剩;κ<0,商品短缺;κ=0,供求平衡。
讨论一下稀缺度与供求系数的关系:
κ>0,χ<1;供过于求的商品稀缺度低,小于1。
κ<0,χ>1;供不应求的商品稀缺度高,大于1。
κ=0,χ=1;供求平衡的商品稀缺度为等于1[52]。
12-13
资源的动态性。自然界运动不已,自然资源的动态性由其内在性决定了的。自然是变化的,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资源,岂会静止不动?在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形成的“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中,由于人已成为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动因,因而该系统的变动性更加明显,这种变动性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资源的改良、增殖能使人与资源的关系得以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资源退化衰竭[53]。
社会资源的动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社会资源的流荡、重组、新增,无时不在发生。
12-14
资源的无限性。资源的无限性主要来源于两大因素:(1)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宇宙到底有多大仍然是个谜,就目前人类已有的认识来看,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其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以亿计的河外星系,而类星体是人类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与地球相隔100亿—200亿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10亿公里)可以说,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宇宙的认识仍然处于婴儿阶段,对宇宙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无限的宇宙蕴藏着的物质(包括人类已发现的能量和辐射,也包括人类未知但我们相信存在于太空的资源)也是无限的,也必然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生存下去和社会无限发展的不竭的资源宝库。(2)人类认识、利用、创造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人类的智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创造资源的无限潜力,人类的智力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它不但创造物质资源,还能创造智力资源,并通过社会化过程产生乘数效应而使社会的智力资源得以再生和增长,如个人的智力能够通过教育、书本、互联网、科学研究等方式进行传递或扩散,使整个人类的智力资源得以积累并通过社会联系的各个环节而放大;同时,人类欲望和需求的无限性也推动人类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从而在未来无限的时空中,其创造新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思想资源等的能力也是无限的[54]。
必须指出,资源的无限性属于未来的可能性,并非当下的现实性,可为人类的发展指出一个比较乐观的愿景,但是不能作为解决目前问题的出发点。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问题,不会因资源的无限性而自然而然得以消解。人类必须用大智慧来应对自身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12-15
有些资源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即“可分割性、可转让性、可保留性、即时交付性以及无外在性”[55]。例如商品有此属性,可以买卖交换。有些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萨缪尔森所说的不可保留性和不可排斥性。例如阳光、空气、雨露,没法转让或交易,有些资源可以直接转让,接受方能直接控制,例如苹果,接受方能拿起来吃。有些资源不可以直接转让,接受方不能直接控制,如体力、智力,接受方不能直接使用,而必须通过体力、智力的拥有者来使用。
12-16
人为何建立共生关系?为了资源。(关于这个问题,在“社会共生机制”中,将作详细分析)建立婚姻共生关系,主要为了性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立经济共生关系,主要为了经济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立政治共生关系,主要为了政治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立文化共生资源,主要为了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总而言之,具有稀缺性的资源,是社会共生关系的主要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