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虎[1]
一、引言
据《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市大批大学生毕业后,因不愿将户口落回原籍或工作单位,无法解决户口挂靠,而将户籍经年累月“空挂”在辖区高校,以致“人户分离”,对日后个人发展造成不便,也给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难题。《南方周末》曾于2009年8月报道:大部分大中城市的“集体户口”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和民政部门的规定、计生政策相互作用后,只要一个持集体户口者没有在这个城市拥有房产或直系亲属,他就无法结婚。[2]
户籍管理制度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且主要是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户口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差异。而对于人口迁移的另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则鲜有研究。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流动人口的特殊组成部分,其户籍管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密切相关,高校学生户籍管理亦与高校人才培养密切相连。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普通本专科学生人数为747.8009万,当年在校学生人数为2563.2973万,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户籍管理和背后潜在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小觑。
二、高校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户籍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集体户口既不属于暂住人口,也不属于流动人口,高校学生集体户口属于城镇集体户籍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群体流动性、临时性的特点,高校户籍管理形成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新生入学统一将户口迁移到学校,毕业时再统一将户口迁移至工作所在单位或迁回原籍。大量的高等院校学生加入流动大军中,旧的户籍制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因此,我国对高校户籍管理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2003年公安部出台的30项便民措施中第一项:大学新生可不迁户口。尽管如此,迁移户口的比重还是占绝大多数。随后又出台规定,大学生毕业后若未能找到合适的单位,户籍可由学校保留两年或挂靠人才市场。
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第一,管理模式落后,工作效率低。邱迎春认为:我国高校户籍管理存在管理模式落后、工作量大、利用率低、毕业生户籍长期滞留学校不迁走等问题。这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户籍管理仍然沿用学生入学时迁入户籍、毕业时迁出户籍的管理模式,而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长,造成学生户籍管理的混乱。毕业离校时,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户口未迁移,滞留学校,导致学校资料积压,需要专门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管理。[3]第二,管理制度缺乏服务性。杨光指出:学生户口迁入学校专门设立的集体户口,成千上万的学生都使用统一的街道路巷名和门牌号码,学生从生源地的常住户口变成挂靠性的集体户口。这样的状况从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的角度来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隐患,是高校户籍管理中存在的一大弊病。并且,很多学生对户口迁移不重视,导致户籍未能及时迁移或落户,成为“黑户”,对其今后的结婚、生子、买房、出国教育、子女入学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4]第三,存在户籍信息保存谬误和安全漏洞,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与我国现今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吻合。李玉萍认为:首先,限时集中迁移和重复迁移会造成浪费和信息谬误,如手工填写过程中信息录入错误或少数民族名称翻译错误等。其次,“人户分离”的问题越来越多,导致了“人户一致”管理要求与“人户分离”的矛盾,不仅损害了学校管理的权威性,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困惑。最后,使用落户指标,阻碍、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未能落户而放弃工作,造成人才流失。[5]
(二)当今的高校户籍管理制度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现今的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堪称大手笔。然而,不少学生向中国之声反映,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强制重庆市农业户籍的学生转为城镇户籍。学校表示,如果不转户籍,将不能申请奖学金、助学金,没有毕业论文发表权,甚至将被学校劝退。如果事情属实,那么学校的这一做法就与公安部的户籍管理规定相抵触。因为早在2003年8月,公安部就调整了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凡考取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入学时可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6]陈凌云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粮油供给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由此诞生的高校户籍迁移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高校学生户口迁移制度也到了改革的时候。[7]朱芳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高成本、低效益的高校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8]
(三)高校学生对户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户口登记,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可以说,户口是公民的最根本性证明,将直接与本人的工作、学习、婚姻、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挂钩。
通过对西部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受访学生中认为户口不重要的竟高达31.9%(见表1)。对于数量如此巨大的高校学生群体来说,这样的比例实在让人担心,这样多的高校学生对自己的户籍如此不重视。按照高校户籍管理规定,若没有找到合适单位,或暂时不迁移户口,学校最多只能保存户籍两年。期满后,若学生本人还未来处理,将退回原籍。退回原籍后仍需要本人持迁移证到原籍办理落户手续。若延期未办理,将成为“黑户”。这将会给当事人今后的工作、买房、出国留学、结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造成严重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在毕业时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户籍,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何时已变成“黑户”了。
(四)高校学生对户口迁移的意愿不大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在受访的113人西部高校学生中,表示愿意迁移户口的学生仅有29人,占比为25.7%,而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占到了73.5%。其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有32.3%的人表示愿意迁移户口,有30.8%的人表示不愿意迁移户口;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迁移户口的仅占受访农村大学生的14.7%,表示不愿意户口迁移的达到了64.7%。
由于农村户口直接与土地挂钩,本研究通过调查受访者“是否愿意放弃土地选择城市户口”得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64.7%的人表示不愿意放弃土地选择城市户口,有14.7%的人表示愿意放弃土地选择城市户口。这与通常认为的农村学子渴望通过高考实现社会流动而“脱农转非”成为城市人口的取向大相径庭。
总体而言,七成多的高校学生不愿意或无所谓迁移户口。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迁移户口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乡镇(城市郊区)的,最后是城市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城市户口是很多城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优惠政策的准入条件,如教育、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社保等。所以,城市学生对户口迁移的意愿较小。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来自农村的学子渴望通过高考入学途径实现社会流动,从而摆脱农村户口,成为城市人口。这也是那个时期绝大多数农村学子的一个奋斗目标。而近几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选择迁移户口的相对数量逐年减少。这是由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逐渐向周边乡村扩展,房地产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发了土地资源的紧缺,农村的土地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农村户口的大学生考虑到自己户口名下的土地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往往不再愿意将户口迁移到学校。
第三,除了大部分不愿意迁移户口的高校学生外,仍有25.7%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迁移户口。通过进一步探访我们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愿意迁移户口往往是由于他们来自小城市,希望能够通过户口迁移进入大型或特大型城市;而小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愿意迁移户口主要是由于他们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较偏远落后,土地给他们带来的预期收益较小。城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优惠政策仍然对这部分农村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五)来自农村的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的隐患
农村居民的户口与土地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农村籍学生的户口一旦转入高校后变成集体非农户口,原有户口下所承包的土地也会被收回,即便毕业之后迁回原籍,也只是作为当地的集体户口进行管理,不会再重新分配土地。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尚未普及,农村大学生的户籍迁移将有可能使他们失去最原始的生存基础--土地,将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收入来源,难以维持正常生活。这种既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又失去原有土地的境况会带来很大隐患。
现行的高校户籍管理制度规定,新生可自愿决定是否迁移户口,学生毕业后户籍可以迁移至工作单位或者转回原籍。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每年仍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利弊,仅仅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将户籍迁移至学校,变成非农业集体户口,渴望“跨出农门”。一旦从农业户口变成非农户口,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原本户口名下的土地。但“跨出农门”并不意味着就成为真正的“市民”。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有600多万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就业岗位的有限,再加上往年无法就业的毕业生的累积,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有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因无法在城市立足而返回农村。但是,一旦“跨出农门”,想要再“跨入农门”就基本不可能了。将户籍转回原籍,也只是作为当地的集体户口管理,没有土地,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便会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既没有工作,又没有土地,还无法享受当地社会保障政策。
三、针对高校户籍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刚刚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且刻不容缓的趋势。来自城市和农村的高校学生群体作为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户籍迁移的不同看法和选择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流动秩序。因此,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户籍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大学生的户籍,以高效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一)加强高校学生对户口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高校应该向学生宣传教育户籍管理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户口的重要性,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过程以及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高校在每年招生时,应向新生说明户口迁移的详细政策,以及户口迁移带来的各种影响,让新生可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选择。再者,在每年毕业生离校之前,学校有关部门应通过知识讲座等形式,向毕业生说明户籍管理的程序,让他们认识到不重视户口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学会如何通过正常渠道妥善处理自己的户籍关系。
(二)土地与户口迁移相分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进行土地与户口迁移分离,顺应潮流,符合人心。在农村土地确权之后,其土地的使用权即归户主所有。这将促使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人才资源高度的市场化配置,更好地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三)废止高校入学户口迁移制度,减少城镇落户限制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保障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市和农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可以享受到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至此,通过户口迁移以实现“脱农转非”,从而享受城市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倘若想要迁移户口,可以在毕业之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然后将户口迁移至城市。这样,废止高校入学户口迁移制度,避免了反复密集的户口迁移,减少了户籍管理中的差错和户籍迁移带来的隐患,也方便人口管理,对我国社会治安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邱迎春.高校户籍管理的主要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2]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李玉萍.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由粗放向规范转变的实施策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
[4]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12).
【注释】
[1]王梦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2]摘自新闻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53202.
[3]邱迎春:《高校户籍管理的主要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工学院为例》,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8期。
[4]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5]李玉萍:《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由粗放向规范转变的实施策略》,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http://news.qq.com/a/20101029/000234.htm.
[7]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8]朱芳:《加强高校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人才流动》,载《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200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